广东地区月季切花行业的过去、现状及未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3

广东地区月季切花行业的过去、现状及未来

杨伟权

关键词:广东;月季切花;发展;建议

一、广东省气候环境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7℃。最冷月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16℃。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约为1720毫米。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7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和3月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

图10广州花卉面积分布图

二、月季切花行业的历史

由于广东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冬季水热条件好,适合花卉生产,特别是切花月季和切花百合。逐渐的,在广东就由民众自发形成了种植基地和贸易市场。

芳村岭南花卉市场早在明清时期,芳村的花卉种植已十分兴盛,花市亦应运而生。清乾隆《番禺县志》(1774)刻本记有:“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有花地卖花者数十家……”花地观音庙是花卉集散地,称花圩,花圩因午夜开市,天光散市,习称天光圩。刚开始时,菜农在种菜的时候,会在田头种上几棵蔷薇,后来售卖蔬菜时,就顺便带上鲜花一块出售,在销售的过程中,聪敏的老百姓就发现,卖花比卖菜赚的钱多,于是乎,越来越多人种花、卖花。渐渐地,就在芳村这块最早的田地里开始了鲜花种植,也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鲜花贸易,形成了岭南花卉市场的雏形。这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天光圩花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废弃了。1991年,芳村天光圩花市又在珠江大桥西侧自然形成,客商云集,日趋兴旺。

1989年的6月,白云玫瑰园,从国内外收集了近百个切花月季品种,包括了至今依然备受喜爱的‘红衣主教’‘卡罗拉’‘坦尼克’‘粉红宫殿’‘广地红’‘假日公主’,并进行了引种推广。当时,云南的切花月季尚未发展起来。90年代的时候,每支月季的价格高达100元人民币,而且求远远大于供。大量的月季花被批发至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一线城市。在10来年内,广东涌现了十多家月季生产大公司,最高峰时,一个公司有30多个工人,1000多亩地。2002年后,伴随着大量以农户为主的小花场的涌入,生产面积空前增加,许多同行奔往云南,进行产业转移,导致玫瑰利润不断下降。2004年之后,每支月季零售价已跌至最高10元,这也意味着切花月季最辉煌的10年,已经结束了。2004年后,大量生产大公司纷纷退出市场,逐渐形成以10亩以内的散户生产模式,公司形式的大花场时代宣告结束。

三、月季切花行业的现状

目前,广东省切花月季的主要生产地分布在广州市花都区和佛山市南海区。由于近几年广州市从化区多家切花月季园相继转型,导致该产业在从化基本消失,而花都区则是广州仅剩的产区。佛山市南海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农业经济发展,其花卉产业结构丰富,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生产水平远高于花都区,其产量和质量为广东切花月季生产之最。所以拥有在岭南花卉市场的定价权。而由于花都区原生产大基地基本关闭,以散户生产为主,且地理条件相对南海区差,缺乏政策支持,其产量和质量没有南海区高,所以岭南花卉市场冬季很多时候是以南海区价格作为参考。

图11晓林园艺大棚生产

3.1生产的主要品种

经过十来年的品种引入、驯化、挑选,目前广州主栽品种为:红衣主教(Kardinal)、卡罗拉(Carola)、坦尼克(Tineke),其中只有花都区晓林园艺主栽杂色系列:玛利亚(MarieVictorin)、戴安娜(Diana)、广地红。由于品种单一,所以在花卉市场上,广州并没有竞争优势,特别是由于近年,婚礼大部分倾向于西式,白色花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相比之下,红花主要是销往北方。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红花(昆明主栽卡罗拉)栽培需要较高温度,而冬季昆明有效积温不足,产花量少;其二,广州集中种植红花(广东主栽‘红衣主教’),产量高,价格低,很是适合中间商的需求。

3.2种苗基本情况

基地种苗生产基本从云南购买,少部分基地自给自足。农户向大公司、大基地购买种苗,一般为扦插苗、枝接苗、芽接苗三种。其中扦插苗平均0.8元/棵,枝接苗平均1.0元/棵,芽接苗平均1.8元/棵。需求旺季是在每年3~4月份。定植后5~7月份进行精细肥水管理,在当年12月份便可以采收第一批花。但目前市场混乱,没有种苗行业规范,再加上部分品种长时间无性繁殖导致品种特性退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种植户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损失。

3.3栽培方式、设施

由于广州从5月份至9月份为高温高湿天气,而广州的生产基地基本露天栽培,没有任何设施设备,只有少数是使用简易大棚进行生产,不具备可控的降温设备。此阶段切花质量差,同时市场上各种节日、庆典,市场需求量小,处于淡季,花场基本不进行生产。9月份底,花农开始进行肥水管理,主要以发酵鸡粪为基肥,配合液态肥叶施,加以病虫害防治,并通过计算上市时间,进行植株修剪。

表9五个切花品种从修剪到采收所需天数。

表8为2014年11月~2015年1月作者在花都的田间观察记录

3.4生产量的变化及原因

2002年之前,以公司形式的大花场为主,其主要产品为红衣主教、卡罗拉,其每造每亩产量在2万支上下,总生产面积在20000亩左右,每年产花量超过4亿支花。每枝花最高价格为5~6元/支,平均为1元/支。而2002年后,伴随着大量以农户为主的小花场涌入,生产面积空前增加,2004年,经历过市场的低迷、运营成本的增加,许多小花场无力继续经营而纷纷放弃种植月季。至今(2015年)稳定在6000亩上下。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红玫每造每亩产量已高达4万支,每年产量超过2.4亿支,但是其最高价格已然跌至最高3~4元/支,平均0.5元/支。同时,2004年后,大量生产大公司纷纷退出市场,逐渐形成目前的以10亩以内的散户生产模式,公司形式的大花场时代宣告结束。

四、广东切花月季产业发展建议

广州月季种植业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丰富,科研院校众多,科技力量雄厚,市场潜力巨大,气候资源、植物资源优越。作为全国鲜切花的生产和消费大省,广州月季特别是冬春季、节假日,尤其在春节期间,高品质月季供不应求,长期依赖省外、国外供应。仅云南省昆明市就有数十家个体销售商常年向广州空运大量鲜花。广州月季发展前景广阔,急待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切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故,通过对广东与云南切花月季的对比,作者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4.1从政府角度

4.1.1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增加投入,促进切花产业健康发展。在品种更新和新品种研发上增加项目投入,在新技术普及和培训上给予补贴,在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花农提供信誉贷款、花木抵押贷款等,以增强鲜切花产业的发展动力。同时增设专门服务花卉行业的政府服务部门,进而将政策具体落地,真正做到服务农户、提高农户。

4.1.2健全营销体系

健全营销服务体系,刺激流通。要完善和健全广州市已有的两个切花交易市场,重新规划、启用切花拍卖市场。重点调整好花卉博览园与岭南花卉市场两个大型鲜切花批发市场,以适应两市切花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交通,信息、配套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广东省内外产品流通和信息交流,提高全省鲜切花销售、生产的整体效能和整体质量。

4.1.3促进品牌建设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云南省有品牌战略意识,现在已经出了“云花”,但是有品牌战略的切花月季生产商却寥寥无几,这些公司有品牌意识,但是他们一直做不出来。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无法保障。在接下来的电商时代,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最重要的指标,只有通过提高、稳定自身产品质量,促进品牌的发展,再通过品牌来提升公司运营的方式,才能调整适应新的销售模式。

4.2从行业角度

4.2.1育种方面

与国外向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相比较,我国目前月季切花不仅仅是品种问题、栽培问题,更是成本问题。介于此,杨玉勇董事长提出给月季切花换个大方向:露天栽培(降低生产成本)。从花园玫瑰品种中,培育适合云南省露天栽培的露天切花品种,而不再与国外单方面的“拼大棚、拼硬件”。花园玫瑰具有抗病性强、花大、色艳等许多切花优点,唯一缺点就是瓶插期不足。所以目前育种主要目标是延长其瓶插期。

4.2.2平台建设方面

目前中国生产商由于切花质量不高,主要是集中在低端市场,少数中端市场。造成总体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散户产量不多,无法进行分级、保鲜、冷链运输处理。而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此提出建议:构建区域收购平台。(情义花卉副经理刘俊峰提)。在生产集中的区域建设收购站(分级、包装车间、冷库等),每日根据前夜拍卖市场拍价,收购周边散户切花,及时普及田头保鲜技术,对切花产品进行等级划分,科学储运。只有补充了散户的短板,才能把产业整体提高。

4.2.3行业标准、规范

应加快做好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形成行业协会服务于农户。并通过行业协会来制定本地区的月季生产战略,依托科技,注重质量和创建品牌,将切花生产与科研有机结合。在鲜花种植上,应充分依托科技进步,在设施化栽培、花期控制栽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基质及采后贮藏保鲜等方面利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注重产品品牌的树立和打造。特别是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不单从市场信息方面能有更好的对接,且能更合理的进行资源调配,达到适地适种的最优配置。

4.3从生产者角度

4.3.1栽培模式

目前,中国传统的生产模式——地栽,以经不适用于公司的运营需求了。必须要转换成国外,特别是中欧生产模式——无土栽培,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此处以方德波尔格为例。方德波尔格采用无土栽培方式,虽然在花枝质量上比不过当地散户生产的质量,但是他的优点是:1)单位面积产量大,平均可以达到10万~12万支/年.亩,其产量远远超过散户,而且周年稳定、持续供货;2)保鲜技术过硬,夏季瓶插期超过10天,冬季15天以上。

4.3.2品种选择

品种不光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选择,更是要“适地适种”。虽然切花月季在中国已经有了30多年的大发展,但是纵观广东切花月季,依然是那几个老品种:红衣主教、坦尼克、卡罗拉等。品种需要及时更新,及时提高栽培技术。目前,根据广东90%以上的农户生产方式,应该选择高温夏季能进入休眠状态、秋季通过简易方式能打破休眠、冬春季能产花的品种。同时,在这个大环境下,切花质量要提升,颜色要纯正、花型要端正、枝条要粗壮、抗病性好、瓶插期长。

4.3.3采后处理方面

在如今散户当道的大环境下,大公司该如何生存?又该如何利用农户来提升自身价值?这是绝大部分公司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提议,一是通过栽培方式(无土栽培)提高单位面积的年产量;二是通过采后技术提高切花保鲜质量,从而区别于散户产品。现国内切花月季在夏季(7、8、9月份)的切花瓶插期是最短的,往往到消费者手中时已经开始失水,而只有方德波尔格可以保持瓶插期在7~10天,这就是区别。保鲜技术,这个才是其能在业界保持地位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采后保鲜,将科研结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4.3.4人才资源方面

大家看到了云南省的花卉产业,却极少人会关注那批生产者。在云南从事基层生产的工人,都是从小培养的种植者,他们有着吃苦的能力、更有着栽培的一线技术。其他地区的发展最难处理的是专业技术的问题,对于该问题,本人提出可以从云南招工。理由如下:1)有经验,吃过苦;2)对待遇要求较低(相对广东),但是公司要先处理好其生活问题;3)农民出身,好管理,能为企业拼命。

4.3.5建设信息对接渠道

生产者应该切实根据市场变化、市场需求寻找对应的信息,不能再依靠“经验论”来选择市场,而应该积极向合作社、行业协会靠拢,及时跟进市场动态,选择合适的品种、适当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切不可盲目跟风。其次,作为生产者,一定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一起维护市场的秩序,才能进行可循环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广东省月季切花行业的过去与现状,针对市场发展所需,结合本地生产群体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方能打通市场、生产、科研的链接,才能真正促进月季切花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