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与CT在诊断空洞型肺结核中的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X线与CT在诊断空洞型肺结核中的对比分析

王立平王晓杰

王立平王晓杰

中国人民大学医院北京100872

摘要:目的探究空洞型肺结核中实施X线与CT诊断对比分析。方法收集资料80例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进入观察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X线诊断,观察组予以CT诊断,并对两组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检查结果显示空洞、卫星病灶、支气管播散、胸膜增厚、淋巴肿大、胸腔积液诊断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诊断中实施CT检查,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率,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X线;CT;空洞型肺结核;影像学检查

肺结核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途径广、发病率高等特点,如不加以治疗,不仅影响本人生活工作,对他人健康也构成了潜在威胁。肺结核的空洞主要是由于局部肺组织出现结节、肿块后内部病变坏死,坏死组织随着患者咳嗽排出,进入空气逐渐形成,称为空洞型肺结核[1]。此类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以及败血症等,与流行性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病症状相似,因而临床医师诊断时,极易出现误诊、漏诊,最终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甚至会引起气胸、脓胸等并发症,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上早期进行诊断并加以治疗干预,能够控制疾病后期发展,对促进患者健康起着重要临床意义[2]。现临床上对于疾病诊断大多采用x线或CT,本文就此两种诊断方式价值进行以下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的80例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收集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本次试验所有患者均经过专业医师确诊;无严重心、肝、肾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无抑郁症、精神异常患者;无对本次造影剂过敏者;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1~72岁,平均(38.4±2.1)岁,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2~74岁,平均(40.4±2.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X线胸片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DR影像系统,采取摄影位置为后前位以及侧位,拍摄后前位时设置管电压为100~110kV,电流设置为4~5mAs,拍摄时其侧位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10mAs。观察组予以常规CT检查,仪器采用GE公司生产16排螺旋CT扫描仪,层厚度为10mm,层距5mm,床速5mm/s,其球管电压120KV,电流180~240mA。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头部先进。扫描范围包括胸廓上缘至肺底之间,采取螺旋扫描,利用薄层重建数据行必要的三维重建,主要是MPR,尤其对于病变范围。在扫描过程中需要患者屏住呼吸,能够减少对检查项目带来干扰。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各征象分别进行比较,其中包括空洞、卫星病灶、支气管播散、胸膜增厚、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学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出病灶数,对照组:空洞数量为64个;卫星病灶54个;支气管播散16个;胸膜增厚15个;淋巴肿大8个;胸腔积液10个。观察组:检查空洞数量为62个;卫星病灶55个;支气管播散17个;胸膜增厚14个;淋巴肿大9个;胸腔积液9个。

2.2两组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检查结果空洞、卫星病灶、支气管播散、胸膜增厚、淋巴肿大、胸腔积液诊断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当人体肺结核干酪出现病变并逐渐液化坏死之后,形成空洞壁肺结核,致病菌为结核杆菌,当患者肺部出现干酪性坏死液化之后,予以影像学诊断结果显示为空洞型改变。结核空洞主要显示薄壁,其内壁较为光滑,病灶周围可以存在毛刺、卫星灶以及分叶等征象产生,并且空洞大多呈近心型以及中心型,靠近肺门一侧病灶大多表现为粗条索状,为引流支气管,且管壁增厚[3]。临床上出现急性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自身空洞壁较厚,周围常常伴有一定程度纤维病变、引流支气管以及干酪等,病变位置大多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若其病灶靠近胸膜后会导致患者胸膜出现明显增厚,能够见到少量胸腔积液出现[4]。

CT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之中,在疾病诊断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将细小空洞诊断出来,同时可以将细小病灶逐一显示出来。相比较X线,对患者伤害较小,诊断率较高,得到临床医师、患者认可。本文研究表明,临床上相关影像学检查显示,观察组空洞、卫星病灶、支气管播散、胸膜增厚、淋巴肿大以及胸腔积液等的显示均优于对照组。CT平扫在对空洞型肺结核进行相应诊断时,不仅可以利用薄层观察病变形状、边缘、数目、密度等细节,还能够利用三维重建充分显示病变位置及周围情况,可靠性、准确性更高,在临床应用优势更大,有利于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对促进患者后期康复起着重要临床意义[5]。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上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实施CT检查,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率,为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伍国伟,黄葵,蒙志好等.CT扫描在马红球菌肺脓肿与肺内空洞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15,37(4):482-484.

[2]康洁.成人继发性肺结核空洞类型与肺内其他病变的HRCT影像学特点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6):66-69.

[3]张娜,钟国民.低剂量螺旋CT和X线平片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0):1889-1891.

[4]胡斌,易维,李勇等.肺结核误漏诊138例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5,28(10):6-10.

[5]张洁,于洪志,吴琦等.CT半定量评估继发型肺结核肺结构异常对氧合功能变化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9):2368-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