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情感资源的有效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浅谈音乐教学中情感资源的有效运用

伍星

湖北省咸丰县黄金洞乡民族中小学校445614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任何一首歌曲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立场,从而表现特定的情感,是为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而创作的。如果我们在讲述、传授过程中,缺乏激情,不注意情感资源的挖掘,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恰到好处的运用情感资源,是音乐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一、爱国情感资源的运用

1.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课前,老师要积极创设一种音乐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到音乐状态中去。例如利用录音播放一些活泼优美的乐曲,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音乐氛围,这样可使学生踏入教室便会被这种音乐氛围所感染同化,很自然地按照老师的设计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为整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选择情感教学的内容目标。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乐曲,不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也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以内化为中介,要求歌曲、乐曲中蕴涵的爱国情感,通过学生的内化吸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学中的歌曲、乐曲丰富多彩。有描绘家乡美丽、大自然风光和祖国壮丽山河的,如《在希望的田野上》、《长江颂歌》;有颂扬祖国辉煌成就和家乡日新月异变化及塑造为国家兴盛而呕心沥血、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的作品,如《我的祖国》、《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这些歌曲都从不同的侧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以,我们首先应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带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容,选择正确的内化目标。

3.介绍作品背景,感受作者立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歌曲、乐曲中的爱国情感无动于衷,只青睐现在的流行歌曲。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特殊心态以及作者的立场不了解。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然后声情并茂地介绍给学生。例如,《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8至1941年,是中国人民生活在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而顽强斗争的抗日战争年代。1938年冬,作者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省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山西省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亲临险峡激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耳闻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因此他酝酿着一部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唤起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的长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以抗日和爱国为主题,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抗日战争时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控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出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情景,从而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将这一切社会背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就会对作者当时的心境、立场有深刻体验,再对作品进行分析,学生就不会无动于衷了。

二、审美情感资源的运用

1.音乐教学要增强审美情趣。音乐是一种欣赏艺术和实践艺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在愉悦中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使学生产生兴趣愿意实践而不嫌枯燥,乐于欣赏而不乏味。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把情感纽带抛向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审美情趣。

2.音乐教学要完善审美要素。音乐教材的审美要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蕴藏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者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使学生心灵萌发美好的种子。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些审美因素,用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感受。

综上所述,利用情感资源进行教学既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音乐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纵观音乐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和深蕴着作者的情感。充分利用教材中情感资源去拨动学生内心“情弦”,不断丰富学生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其情、生其情、表其情和抒其情。因此,教师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点,让课堂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氛围,从而实现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和培养健康的心灵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