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分析

周凌军

周凌军(临武县疾控中心检验科湖南郴州424300)

摘要:目的研究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本县因进食肠炎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中毒的患者,进行病原学检验。结果经病原学检验可以发现BS培养基中与沙门氏菌属特点相符的中等菌落。结论病原学检验能够直接检出肠炎沙门氏菌,能够诊断出患者是否因肠炎沙门氏菌而出现食物中毒情况。

关键词: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病原学检验

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enteritidis)是一种无宿主特异性而有侵害性的病原菌[1-3],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导致急性胃肠炎等食源性疾病或者是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菌[4]。择取因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患者50例开展本次研究,探究病原学检验的诊断价值,正文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本县因进食肠炎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中毒的患者50例(时间为2017年4月)。男、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7例、23例;年龄范围:下限值为12岁,上限值为74岁,年龄平均值(44.88±6.75)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腹泻、腹痛等。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白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

1.2方法

采样:采集残留的食物3份;采集所有患者的粪便,在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保存;同时抽取患者的血液,经离心处理得到上层血清。在食物中毒后两周,采集恢复期患者的血清标本17份。

标本处理:将所有接种了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的样品放入培养箱于37℃24h进行增菌培养。再将增菌液转种亚硫酸铋琼脂培养基(Bismuthsulfiteagar,BS)中,在恒温生化培养箱中37℃,培养42小时后(要求40-48小时),观察菌落特征,并把典型菌落转种普通平板,以供后面的生化及血清鉴定。

鉴定方法将符合沙门菌的培养物与A-F群沙门菌“o”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若发生凝集再选用单价因子血清以判定其群别,拟好初步报告后发出。在三糖铁半固体琼脂中接种部分可疑菌落,之后对能够进行沙门氏菌属反应的三糖铁半固体琼脂部分进行革兰氏染色处理。染色后的形态与沙门氏菌属的特点、形态相符合,则继续实施系统生化反应处理,如若生化反应仍与沙门氏菌属特点相符,则实施抗原分析,对相应的血清型别进行辨别确定。筛选恢复期患者的混合血清,代表株为抗原性较强的菌株,同患者的血清进行特殊性抗体测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50例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为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采集到的3份残留食物标本中均检出了肠炎沙门氏菌。

本次研究采集到50份粪便标本,其中40份标本分离出肠炎沙门氏菌,一共为118株。检验结果BS培养基中可见无色透明或者是半透明的中等菌落,表面及边缘光滑、圆形、突起;三糖铁反应显示:底层、产气、硫化氢、半固体琼脂动力均为(+),斜面为(-);系统生化反应后,硫化氢为(+),赖氨酸脱羧酶为(+),氰化钾生长为(-),靛基质为(-),尿素为(-)。抗原分析结果显示,AF-O多价为(+),“O”9为(+),(Hg,m)为(+),盐水、Vi两者对照的结果为(-)。

本次研究采集到血清标本50份,效价比为1:10的血清标本有15份,其余35份血清标本的效价比更低。抽取17位恢复期患者的血清标本,效价比为1:10的有4份;效价比为1:40的有5份,效价比为1:80的有4份,效价比为1:160的有4份。患者初期的血清和恢复期血清进行双份凝集效价对比后可发现,13份出现4倍及4倍以上增长。

3讨论

临床数据显示,肠炎沙门氏菌是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重要病原性[5],其容易对鱼类、肉类、禽类等食物造成污染,人们食用了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极易出现食物中毒。肠炎沙门氏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肠炎沙门氏菌的成分为脂多糖、蛋白质,具有性质稳定、对热不稳定的特点[6,7]。检测肠炎沙门氏菌的方法一般都是采取感染病人的粪便或血液作为临床标本,从食品中分离沙门氏菌与上述标本采集方法的实质相同,但多种因素限制了采集食品样本在病原学检验中的使用[8],如污染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含量水平低于感染患者的自身采集标本(粪便、血清等),其次食品本身的性质会影响病原检测结果,经过加工的食品会不同程度的损伤沙门氏菌[9],因此食品作为检测样本形成的细菌群生长特性会存在差异,且检测时间(4-7天)长。

残留的食物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分离出了同型菌株,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食物被污染、操作者未充分炒熟食物。在本次研究中采集患者的粪便和血清进行病原学检测,分离出了肠炎沙门氏菌,且血清型别相同。使用玻片凝聚检验BS培养基中15h内出现的可疑菌落,能够缩短检测结果获得时间,至少可提前两天。通过分析病原学检验结果可知,分离出的肠炎沙门氏菌与患者血清的凝聚效价比能够判断患者食物中毒的病情严重程度[10],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效价比会越来越高。在进行病原学检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并与日常工作经验相结合进行诊断,能够促进阳性检出率的提高。

肠炎沙门氏菌在超过20℃的食物中容易大量繁殖,且污染食品后,人们很难察觉,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出现,需加大食物中毒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推广力度,促使群众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不喝未经处理的水、不吃生肉或未经加热煮熟的肉、勤洗手、食物洗净及高温煮熟,积极做好预防措施。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是人们被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病原学检验和血清学检测的应用,能够减少感染的流行,是重要的临床诊断工具。

总而言之,病原学检验能够有效检出肠炎沙门氏菌,判断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相关部门应加强食物中毒有关知识、预防措施的宣传和教育,降低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文天平.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J].中国卫生产业,2013,18(14):98-98.

[2]马春平,马骏杰.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1):21-22.

[3]唐爽,杨立娟.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2):364-365.

[4]王艳燕,李平,黄涵,等.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C]//海南省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2014.

[5]吴嘉志,陈应坚,甘丽萍,等.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8):1044-1046.

[6]王芳,赵滢,陈智,等.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中PFGE的应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10):922-924.

[7]曾彪,王超,薛一凡,等.一起跨地区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9):3479-3482.

[8]蒋艳凤,唐秀娟,蒋夙君.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J].应用预防医学,2017,23(2):168-169.

[9]赵士光,张建民,曹国平,等.一起中学生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65-1567.

[10]吴兴美,廖金宝,廖慧.一起婚宴引起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5,2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