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3

透视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

赵威

摘要: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美丽聪慧的鲍西亚、受侮辱与损害的苔丝狄梦娜,忠贞不渝热情勇敢的奥维拉等等,她们一个个成为了人们评论的对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刻划得丰满生动的正反两种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倾注了莎翁矛盾的妇女观。本文试用人文主义理论对其传奇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莎士比亚;妇女观;女性形象;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5-0063-02

从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潮流在文学创作,鉴赏方面产生影响以来,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就开始备受关注。美丽聪慧的鲍西亚、受侮辱与损害的苔丝狄梦娜,忠贞不渝热情勇敢的奥维拉等等,她们一个个成为了人们评论的对象。我认为,莎士比亚对女性进行塑造的时候,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男权主义。

一、在男权社会夹缝中挣扎的女人

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传统封建制度瓦解,新兴资产阶级产生的转折期。宗教神学遭到了人文主义的挑战,人本主义的光芒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四面八方辐射而去。正如拉斐尔画笔下的圣母已经由严肃的、不苟言笑的神转型为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人,人的精神自由与力量崇拜开始复苏。莎士比亚天才的扑捉到了这一时期人的心灵状态,并反映到他的戏剧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难怪著名戏剧家本.琼生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我们知道,人文主义是一种和中世纪神学相对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具有社会性与人性、理性与个性两种根本属性。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里,反复重申了人的社会性----社会秩序不能动摇和男尊女卑的思想,以及爱憎、善恶、美丑的个性。因此,莎翁的“女人们”在各个时代的社会里,她们是为男子而存在,是男子的附属物。虽然是丰满多姿,个性鲜明的却都在男权主义夹缝中挣扎地生活着。可以说莎翁是用当时男性视角来描写的。从莎士比亚一些屡见不鲜的语言上来看,他对女性多少有些轻视,并把女子当作不堪一击且十分软弱的人类。哈姆雷特经典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Frailty,thynameiswoman!)这句话可是说是莎士比亚对女子的总看法与总评价。在《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中有“……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通过这句话,虽然只是哈姆雷特对自己优柔寡断的抱怨与无力复仇的无奈哭喊,但也充分展现了女性在其心中的形象是遭到鄙视与唾弃的。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轻视是明显清晰的。总之。再勇敢,机智,高贵的女性也难逃服从于被刻画为英雄的男性的命运。这与中国封建社会一样,是男性崇拜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夫权社会,颇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足不出户”之风。

人们常说“女人是感情动物”。从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来看,她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夫君或恋人的绝对忠诚,否则便会承受无涯的痛苦或者干脆陷入死亡的深渊。比如奥菲利亚,起先她对哈姆雷特的爱是充满甜蜜的期盼,但由于父亲兄长的一再劝告,她不得不与哈姆雷特保持距离,再后来理想幻灭了,精神因而陷入狂乱。她的言听计从便可以认为是女性对男性权威性的一种服从或者说是屈服。直到她变成了用来监视哈姆雷特的工具,就完全成为了政治的利用品与牺牲品。《奥赛罗》中苔丝狄梦娜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却受到了他无端的嫉妒。她死于自己心爱的人手中,但至死都没有怪罪她“仁慈的夫君”。《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她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她自己的理想的世界里,以天真善良来对待邪恶的势力。她的悲剧性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纵观莎翁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的男权主义占了上风,作者倾向于批评处于相对弱势的女性。

这是男女不平等现象在文学艺术上的反应,而且这种现象如同不死的精灵,一直存活至今。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我们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努力扭转自己的这种观点,以现代的,崭新的道德观念为指导进行创作。只有这样,当代文学的发展才能和谐健康,而当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才能积极有益。

二、思想解放、向往自由幸福的女性

莎士比亚壮年时期,英国正是伊丽莎白统治的全盛时期,英国内文艺复兴运动进入高潮,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刚刚形成,精神上愉快乐观。在这个时期,莎士比亚满怀激情和信心,抱着美好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写了大量主题是友谊、爱情和婚姻的喜剧作品。他通过一大批贵族青年男女争取自由和爱情、自主婚姻的故事,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反映新旧两种思想、两种势力的斗争,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如世界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戏剧气氛都带有愉快明朗的色彩,在这里,“一切是青春与春天”,是对青春和爱情的礼赞。剧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可以说是英国16世纪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女代表。为了追求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生活准则、新的恋爱方式,她勇敢、机智、顽强,毫不动摇地向旧的道德观念、旧制度宣战。敢于违抗父命,同具有新思想的罗密欧私订终身。主人公若是听从父亲的劝告,她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代价是她必须放弃她新思维、新思想。但是,她把新思想、新观念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了同罗密欧去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即使是赴汤蹈火她也勇往直前。后来她知道罗密欧已经不在人世,她就同旧势力以死相拼。她和罗密欧的死像闪电,划破黑夜的长空;似雷鸣,唤醒沉睡的大地!使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站起来投入到创造新生活,埋葬旧制度的伟大斗争。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他创造的许多女性人物身上基本具有丽质的理想女人,美伦绝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所说的,莎士比亚的剧本“处处是青春与春天”。故而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可谓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威尼斯商人》女主人公鲍西娅闪烁着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型的完美女性。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不但在一帮王公贵胄的求婚者面前有如鹤立鸡群,而且在安冬尼奥等人文主义者的群像中也显得出类拔萃。《威尼斯商人》剧中三个匣子的情节含有深刻的寓意,不仅表现了自主婚姻对封建束缚的反抗,也象征着纯洁爱情和高尚情操对世俗观念的胜利。

另一个女性形象---考狄利娅也是作者全力给予赞扬、歌颂的,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关于人与人之间该有的和谐关系、真诚无私的爱的言行和主张;反映了作者对人的尊严、人格、伦理等多方面的看法。她想当孝顺女儿,但又认为应做贤淑妻子,所以,她还要把一半的爱付予自己未来的丈夫。可这样的真爱却被昏庸的父亲视为不孝不敬,面对着如此不幸的人生遭遇,考狄利娅并没有怨恨自己的父亲,远嫁法兰西而去。当得知父亲被迫害后,她亲率军队远征讨逆。之后见到了已然疯疯癫癫,似醒似迷的父亲李尔,考狄利娅心如刀绞,柔肠寸断。作者在这里热情歌颂了人文主义者所崇尚的真正的爱、真诚、理性与正义善良。对考狄利娅的肯定,正是对人文主义原则的宣传与鼓吹。

莎士比亚最后的作品----《暴风雨》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巨作。剧作中的女主角米兰达寄托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精神破灭后的复苏。她美丽纯洁,对人世充满了最质朴纯真的爱。她第一次见到许多人时惊叹道:“神奇啊,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具有极其强烈的爱情、爱心的她一见钟情地爱上菲力浦,两个年轻人在一系列的磨难之中,产生了真挚纯洁无暇的爱情。最后在那不勒斯举行婚礼,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切皆大欢喜,是令人称羡的圆满的大结局。因而,俄罗斯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称赞剧中塑造的米兰达“像影子一样,闪现在深夜透明的薄蔼中、朝霞绯红的帷幕内和花卉的芳香所构成的五彩云霞上”,美学价值极高。米兰达的形象与朱丽叶、鲍西娅等充满青春活力、美丽动人的迷人形象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却有着更多的不同。米兰达的美丽与纯洁完美得似乎是“只应天上有”而人间难一见那般,她作为传奇里的理想人物,米兰达仅仅给我们留下一个遐想的概念而已。

三、内忧外困、矛盾重重的女性

众所周知,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正是英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且异常尖锐的两个朝代交替时期,所谓的伊丽莎白“盛世”在这时已成过去。莎士比亚这一时期写了一系列的悲剧,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明显失去了前期乐观向上的情调,基调是阴郁、激愤、悲怆的。

“四大悲剧”中的女性人物是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剧中的主要女性之一,她与王子哈姆雷特的爱情,同样闪烁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辉。由于宫廷复杂的斗争,她拒绝了哈姆雷特的爱情,后来成了宫廷阴谋活动中的一个牺牲品。《奥赛罗》女主人公苔丝狄梦娜的身上也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因素,具体表现为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上,冲破门第阻隔,最后终于幸福地同所爱的人结合。但她同时又无法完全超脱旧的封建道德规范,她把服从丈夫当成自己的义务和妻子应尽的名分,对丈夫的粗暴谩骂也只是逆来顺受!

四、恶毒阴险的女人

莎士比亚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是反面人物塑造方面甚为成功。她们一方面往往以恶的形式获得一定左右外部环境的力量,成为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另一方面作为悲剧冲突中的“负价值”都只不过是情节发展的附属品。如高纳里尔老谋深算,精于世故,是摆弄权术、耍玩诡计的罪魁,她就是一个活脱脱“宁可我负天下人,毋令天下人负我!”式的野心家、阴谋家。她与另一个坏女人里根竟然同时爱上了爱德蒙。而爱德蒙是一个与两姐妹同为一丘之貉的阴险小人,注定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于是导致高纳里尔与里根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最后里根被姐姐毒死,而高纳里尔又因蓄意谋杀亲夫之事败露而自尽。他们的悲惨结局,表达了作者对这类违背人文主义原则的反面人物的深恶痛绝之情。另一反面人物代表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冷酷而贪婪、人性未泯的恶妇形象。她自称“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把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他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他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他的脑袋砸碎……”。她在复杂的斗争中,受到良心的谴责,以致癫狂发疯,终于在叹息、焦虑、梦游、精神失常、无限痛苦中死去。

这些女人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莎士比亚通过描绘各种丑陋、卑贱的恶妇,淫妇、小女人等反面形象,深刻反映了莎士比亚内心对女性的极端厌恶、反感,控诉资产阶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五、结语

我们多么遗憾地看到一位位曾经受到爱情的鼓舞、冲破家庭牢笼的“女英雄”,却以爱情的名义接受了妇女在家庭里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也愤懑地看到那些为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奋不顾身的“女豪杰”,被社会所……。

参考文献:

[1]袁颖.解读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美[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王莎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索天章.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及时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4]翁再红,李健.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悲剧性[J].天府新论,2006年.

[5]周国平译.论悲剧的诞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蒋秉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

[7]裴锋,张庆云,李寄秦.妇女伦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作者简介:赵威(1971—),女,本科,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莎士比亚文学,翻译。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邮编1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