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在肿瘤内科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归脾汤在肿瘤内科的临床研究

杨薇

杨薇(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510405)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归脾汤治疗肿瘤患者的自汗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肿瘤内科收治的患者80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自汗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补液营养支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归脾汤治疗;2周之后对比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40例中,痊愈12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5%;对照组40例中,痊愈6例,好转16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5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脾汤是临床治疗肿瘤患者的自汗症状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归脾汤肿瘤自汗

【中图分类号】R73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208-01

癌症(Cancer),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neoplasm),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常引发厌食、消瘦、乏力、心悸、自汗、面黄、失眠等并发症。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肿瘤的模式,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归脾汤作为经典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内科。其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由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等8味药组成。后补充了当归、远志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沿用至今[2]。近几年,我院肿瘤内科采用此方治疗伴有自汗症状的肿瘤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肿瘤内科收治的患者80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自汗症状;所有患者经肿瘤内科临床医师通过病理结合X线、CT、B超、内窥镜等检查明确诊断,诊断标准严格依据《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3]。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48.5±6.2岁;其中乳腺癌18例,食管癌16例,结肠癌15例,胃癌15例,宫颈癌6例,肺癌5例,大肠癌5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47.3±4.4岁;其中乳腺癌9例,食管癌8例,结肠癌8例,胃癌7例,宫颈癌3例,肺癌3例,大肠癌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49.7±3.8岁;其中乳腺癌9例,食管癌8例,结肠癌7例,胃癌8例,宫颈癌3例,肺癌2例,大肠癌3例。组性别、年龄、病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静脉补液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加服归脾汤。处方: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5g,远志15g,党参15g,酸枣仁12g,当归10g,龙眼肉10g,木香10g,甘草5g。服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连用2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对照组采用静脉补液营养支持。2周之后对比观察疗效。

1.3疗效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汗证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自汗消失;好转:自汗减轻;无效:自汗无改善。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分析,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有效34例,无效6例;对照组有效22例,无效18例。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有效率(85%)与对照组有效率(55%)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自汗、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治疗方法多为手术治疗、放射疗法、化学治疗等,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在治疗之后易出现自汗的症状。

“汗”为心之液,为体内津液代谢的产物,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及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如阳加于阴谓之汗”,“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身常清”,“绝汗乃出,出则死矣”,等等,阐明了汗的发生机理,汗在人体的作用及汗对疾病的预后影响[4]。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自汗证名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三因方》认为无问昏睡,浸浸自汗者名曰自汗。自汗是由于机体内部阴阳盛衰的变化,及邪气的影响所致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病理性汗证,在其治疗上应紧扣汗出的机理,辨证施治[5]。自汗可因气虚、阳虚、血虚、痰阻、伤湿等因素所致。

据临床观察,肿瘤患者患自汗症者,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患者一般都是体质偏虚弱的人;自汗症的出现一般是在手术、化疗后,身体正气遭受损伤时出现;患者在出现自汗症的同时,多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呼吸气短等症状[6]。《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肿瘤发病大多由于机体正气亏损,外邪得以乘虚侵入;放、化疗可致脾胃受损,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无以固表致汗液外泄,故治疗当从脾胃入手。归脾汤方中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固表益卫;白术、茯苓、当归健脾益气,养血止汗;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生津敛汗;木香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养血止汗之功。

上述临床观察显示,治疗伴有自汗症的肿瘤患者时,在静脉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加服归脾汤与不加服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因此,归脾汤是临床治疗肿瘤患者的自汗症状的有效方剂,值得进行深入临床研究,以便在肿瘤内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燕.中医中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志,1997,17(6):323-324.

[2]李鸿雁,曾柏荣,郭忠聪.归脾汤在肿瘤内科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16(3):100-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

[4]贾锦文.浅谈中医学中的汗[J].光明中医,2012,27(1):145-146.

[5]朱仕兵,陈志明.自汗临证辨治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8):49.

[6]易成,谭杰明,蒋明,等.肿瘤患者自汗症的中药治疗[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5):399-400.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对比观察

组别治愈好转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n=40)1222685.0

对照组(n=40)6161855.0

科采用退黄口服液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2年7月我院产科新生儿黄疸患儿227例,胎龄37~39周,新生儿体重1360~3470g,男性117例,女性110例,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排除梗阻性黄疸、严重呕吐患儿,新生儿母亲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25例,对照组102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给予退黄口服液及妈咪爱,退黄口服液处方组成,栀子、茵陈,龙胆草,金钱草、茯苓,川芎、泽泻、红花、单糖浆[4],10ml/次,3次/天;口服妈咪爱0.5g/次,3次/天。对照组新生儿施以自然喂养,不内服药物。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观察患儿黄疸情况、体重、全身皮肤色泽、精神外貌等生长发育指标。

1.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均以(x-±S)形式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日下降均值为56.4±20.8μmol/L,对照组为36.5±21.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比较(x-±s,μmol/L)

组别n治疗前日下降均值

观察组125276.6±41.856.4±20.8*

对照组102269.1±42.936.5±21.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为4.1±1.7天,对照组为6.2±1.9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新生儿胆红素异常所致。病理性黄疸即高胆红素血症,其致病因素复杂,新生儿肝炎、败血症、溶血病、胆道闭锁等均可引起黄疸或生理性黄疸加重[5]。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可造成胆红素脑病,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新生儿黄疸的及时诊治尤为重要。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不同于成人,仍保留着胎儿的胆红素肠肝循环。新生儿的肠腔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使结合胆红素分解,脱去葡萄糖醛酸基重新转变为脂溶性和未结合胆红素,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无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且新生儿肝脏不成熟,以及肝肠循环特点,均使黄疸加重[6]。

黄疸属于中医“胎黄”的范畴,主要是湿热熏蒸或寒湿阻滞,导致胎儿脾胃功能失调,使得胆液外泄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泻下退黄。退黄口服液中栀子能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血中胆红素和转氨酶,促进胆红素排泄;茵陈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增加胆酸和胆红素排出量,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金钱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利湿退黄之功效;茯苓可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泽泻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上述合用,具有清热利湿泻下退黄之功效。

妈咪爱主要成分为枯草杆菌和肠球菌两种活菌,是健康人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新生儿黄疸患儿口服妈咪爱,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建立肠道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激发机体免疫力,促使结合胆红索还原成为尿胆原并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还能及时补充生长发育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7]。

临床治疗黄疸的方法较多,用药途径各不相同,其疗效亦有差异,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黄疸的临床研究已有文献报道,且效果明显。黄洁红等[8]观察退黄胶囊联合妈咪爱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预防性疗效,结果退黄胶囊与妈咪爱联合组黄疸持续时间为5.0±1.8d,优于单用退黄胶囊组,预防作用显著。为探寻一种新的、安全而有效的降低黄疸的方法,本研究对我院产科22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别采用退黄口服液联合妈咪爱(观察组),及自然喂养(对照组)两种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时间缩短,观察组退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退黄口服液与妈咪爱联合疗法一方面可促进β-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生成,促进胆红素排泄;另一方面可增加肠道菌群,将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血清中胆红素。

综上所述,通过总结分析我院新生儿采用内服药物退黄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内服药物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适用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预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利.退黄冲剂治疗新生儿及婴儿黄疸56例[J].陕西中医,2010,31(7):820-821.

[2]黄辉文,宋超帮,王道红,等.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1):689-690.

[3]张彦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照疗法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102-4103.

[4]王见勇.新生儿退黄合剂的剂型改变及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