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腰疝一例

刘璐1闫中东2王秀清1刘庆旺1

刘璐1闫中东2王秀清1刘庆旺1(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社区护理教研室河北沧州061000;2为静海县中医院天津市301600)

患者,男,48岁。因左腰部可复性肿物8年伴疼痛1周于2010-11-12入院。既往8年前车祸外伤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外伤后发现左腰部肿物,站立时明显,右侧卧位消失,无明显不适,未处理。8年来自觉肿物逐渐增大,近1周偶伴疼痛、胀感来诊。查体: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左腰部髂嵴上方可见局部隆起,表面皮肤正常,质地软,无压痛,右侧卧位肿物消失,可扪及拳头大小缺损,咳嗽时有冲击感。入院行CT示左侧中腹部腹壁肌层缺如,左侧腰疝,左腹壁多发异物。

于2010-11-14全麻下行左侧腰疝修补术,术中未见肌层组织,疝囊位于下腰三角处,打开腹横筋膜,游离腹膜前间隙,置入Bard补片固定,补片上方放置引流管负压吸引,引流量少于5ml拔除,术后痊愈出院。

讨论

腰疝是一种临床比较罕见的腹后外侧壁疝。腰疝有上下之分,上腰疝突出于由第12肋骨和后下锯肌下缘、腹内斜肌后缘、骶嵴肌前缘所形成的上腰三角(Grynfeltt-Lesshaft三角);下腰疝则突出于由腹外斜肌后缘、背阔肌前缘、髂嵴所形成的下腰三角(Petit三角)。两者都较少见。前者多于后者。腰疝一般发生于瘦弱、年迈、肌萎缩、腹内压增高、创伤或手术引起的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肌薄弱或萎缩者有时为先天性肌发育不良,也有因腰部外伤所致。病人的主要表现是腰部位置相当于上述三角区范围,具有咳嗽冲击感的可复性肿块或膨隆,疝块柔软,较易还纳,其他自觉症状一般较轻微。包括腰背痛或腰部坠胀感。偶有恶心或腹痛。腰疝的基底多较宽,嵌顿绞窄者不多,约10%左右[1]。该患者外伤后出现左腰部可复性肿物,结合外伤史、症状、体征、CT清楚显示了向外突出的腹腔内肠管,以及局部缺如肌肉,故明确诊断。

腰疝需行手术修补。疝门小者,把所属腰三角周边的肌拉拢缝合即可;疝门大者,不宜勉强拉拢,可用阔筋膜、腰筋膜等移植修补,但在疝囊大,周围肌肉薄弱时,则会出现缝合张力大,组织愈合差,术后有牵拉疼痛感,易复发等缺点。该患者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聚丙烯补片)修补,适于疝囊较大或其附近腹横筋膜、腰背肌筋膜、肌肉薄弱者。术后患者离床早,恢复快,减轻了传统手术的缺点。

参考资料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7-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