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高丽丽田敏

高丽丽田敏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北衡水053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12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以及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健康的需求也在随之提高,为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就要求急诊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病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做好心理护理以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心理护理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心理支持,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1]。急诊病人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需尽快治疗或紧急抢救,急诊工作有忙、多学科性等特点,因此,急诊科就成了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最易产生矛盾、引起医疗纠纷、投诉最多的场所,而医护人员如果能掌握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正确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顺利诊治病人,还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病人康复。[2]

1急诊病人心理特点表现为:

1.1紧张、恐惧:急诊患者往往因病情危重或对所遭受的突然意外伤害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而表现出极度紧张和恐惧。

1.2焦虑:急诊患者会因为突然在短时间内丧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身体功能的控制,完全依赖他人而变得脾气暴躁、心烦易怒。

1.3绝望:这种心理最常见于自杀、伤残或久治不愈的患者,因为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易激惹、不与医护人员合作、自行拔除各种导管等[3]。

1.4抑郁:患者由于受到某种打击或由于久病不愈,心理长期处于抑郁痛苦中,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想法,主要表现为对医护人员冷漠,不愿意与人沟通,拒绝治疗和护理。

2护理措施

2.1急诊护士接诊患者时应当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同情、尊敬和接受。态度要和蔼、宽容、诚恳、富有同情心。在任何操作前应向患者简单、清晰的解释。语言精练、贴切、易于理解;操作应娴熟认真一丝不苟,给患者充分的信赖感和安全感[4]。

2.2对于紧张、恐惧、的患者,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要做好心理护理,给患者讲明紧张、焦虑对病情不利的因素,简明扼要地讲明患者目前的病情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可适当地予以保证,使患者产生信赖感,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5]。

2.3对于焦虑的患者,护士要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感觉,及时与患者单位或家属取得联系,帮助患者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适时鼓励家属陪伴患者,以便安排好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等事宜,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从而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反应,以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

2.4对于抑郁和绝望的患者,要适时使用共情技术,尽量感受和理解患者的情绪和感受,并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对患者情感的理解,与患者沟通时对患者要使用耐心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语言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放弃悲观和自暴自弃的想法,使患者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2.5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急诊病人家属心情大都有焦虑不安、易激动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除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急救技能外,应把病人和家属看做是一个整体,对家属要有同情心,尽量满足家属及患者合理的要求,稳定家属的情绪,在护理操作及治疗前尽量履行患者家属的告知权利,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及家属的价值观和信仰,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隐患,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护理实践我们总结出,在实施抢救治疗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能使病人消除不良的情绪因素从而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提高救治效果,使急诊抢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临床护理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6-194.

[2]杨素萍,王茂武,彭胜华.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接诊[J].广州医药,2012,43(1)72-73.

[3]乔长英,周涛红.急诊患者心理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1245—1246.

[4]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2.

[5]高月云,孟宪礼.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6):55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