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新生儿足底采血局部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护理干新生儿足底采血局部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丁林娟

丁林娟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产科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足底采血局部不良反应的的原因和护理对策,并进一步分析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5月的129例进行足底采血新生儿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5例,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局部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有效控制局部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进行足底采血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规范操作步骤,并且对于潜在的可能引起局部不良反应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足跟采血;不良反应;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3-320-01

当前,新生儿足底采血是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的常用手段,也是最基本的筛查工作[1],并且是筛查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对新生儿进行快速有效筛查的第一步。可以防止新生儿因各项脏器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死亡或生长及智能发育异常。但是,通常在实际的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穿刺不熟练,或者操作步骤不规范,以及不同的穿刺方法、进针深度、部位偏差都会引起不同的血流差异[2]。

从而导致一次采血不成功,采血难度大,给新生儿带来痛苦,并且增加了新生儿局部的损伤,引起家长的不满意。故对新生儿的足底采血筛查很重要,可以急早的发现新生儿有无严重性疾病,便于早期的治疗,防止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5月的129例进行足底采血新生儿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5例,对照组64例。129例新生儿中,足月新生儿118例,早产儿11例;新生儿体重2800-3500g,平均体重(2600?620)g。所有新生儿均排除其他合并症,并且吸吮能力良好。两组新生儿在采血时间、孕周、体重等各项指标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方法1.2.1采血时间最佳的采血时间,通常是在新生儿出生后3-4天之间进行足底采血,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血样出现生理性促甲状腺上升或假阴性,并且采血之前要给予新生儿充分的哺乳,确保其蛋白质的充足,有效预防筛查时出现苯丙酮尿症假阳性,所以在此之间,禁止使用一切含碘药物以及抗生素治疗。同时要给与温水沐浴以及适当的按摩,使足底局部血液循环[3]。

1.2.2采血材料一次性采血针、治疗盘、75%酒精、无菌棉签、手套、专业采血滤纸、创可贴。

1.2.3采血方法新生儿在进行足底采血时,给予温水沐浴,促进新生儿局部血液循环。然后擦干并置于治疗台中取平卧位,与此同时护理操作人员左手托住新生儿左足,并充分暴漏足底。之后用右手轻轻按摩或采用热毛巾热敷足底采血部位,增加足底血管的充盈,用75%酒精无菌棉签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等到皮肤干后,沿新生儿足躁外侧向足底外侧缘做垂直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为采血点,右手用一次性采血针在采血点进针,皮肤与针头呈30°-45°,进针深度在0.5-1.5mm,血液会聚成血珠,使血液自然渗透至滤纸,确认血液标本合格后,放置在玻璃管[4]我们科室不放在玻璃管中,而是放在密闭塑料袋中送化验室。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两组新生儿足底均出现局部不良反应。研究组足底出血4例、静脉炎1例、瘀斑3例、皮下毛细血管损伤2例、血肿1例。这两种不良反应我在采血中未曾遇到过,可以去除吗?对照组足底出血20例、静脉炎3例、瘀斑13例、皮下毛细血管损伤12例、血肿11例。两组新生儿足底采血发生的不良反应具有可比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体情况如表1。

表1两组新生儿足底局部不良反应差异

3讨论3.1足底出血的护理新生儿足底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家属不正确按压引起的。在临床上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采取正确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方法按压针眼,并且沿进针方向向上按压,时间不能超过10min[5]。尤其注意在按压期间要持续按压,不能随意松开,避免引起出血。

3.2局部血肿护理在新生儿足底采血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足跟内侧大隐静脉部位,同时要及时的按压穿刺部位。如果新生儿出现局部血肿,应该对肿胀部位进行冷敷,促进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充血,尤其注意冷敷造成的冻伤。同时要随时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热敷,促进血肿吸收,防止发生静脉炎。进一步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操作能力,减少临床发生局部血肿。

3.3静脉炎护理采血穿刺操作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皮肤的消毒要皮肤为中心,由外向内旋转消毒,预防反复涂抹,在消毒剂干后,再进行穿刺操作。采血成功后,贴上消毒止血贴,并覆盖无菌纱布,提醒家长对保护敷料的保护,不要沾水,防针眼发生感染。同时要注意科室卫生环境,确保无菌环境,并且每天照射2小时紫外线进行消毒。另外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要特别注意。如果新生儿发生静脉炎,要抬高新生儿患肢,并进行局部热敷,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肿胀尽快消失,严重时可以给予抗生素治疗,并且做好家属心理安慰工作,消除家属的担心和顾虑。

3.4皮下毛细血管损伤选择穿刺部位时一定要遵循足底浅静脉的原则,尽量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前对新生儿足底进行保暖避免烫伤,尤其是对于体重儿,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而且采血后充分按压,可有效防止采血时造成的血管组织损伤,减少瘀斑和血肿形成。

3.5局部皮肤过敏护理护理过程中注意询问家长有无过敏史,或者家族过敏史,在采血后及时按压,并且确保穿刺部位的干燥与清洁,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

4体会总之,对于新生儿足底采血的护理至关重要。尤其是采血前,护理人员对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家属掌握正确的采血前护理和哺乳,为一次穿刺成功提供有利的条件,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带给新生儿的痛苦。同时通过以上的分析,认识到斜穿刺方法,可以确保穿刺以及血标本的质量,降低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大的缩短了护理人员的采血时间,提高了采血整体工作效率。而且斜穿刺可预防局部皮肤的损伤,减少了新生儿哭闹时间,增加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所以,为了提高穿刺以及血标本质量,积极促进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临床中护理人员要不断结合临床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1]杨玉霞.婴幼儿静脉采血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2013,(8):71-72.[2]肖星莆.输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3:20.[3]杨藻宸.医用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5-656.[4]孙婷婷,毛仑,陶晨,等.新生儿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35(11):11.[5]吴晓蔓.临床经验基础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