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作文教学的法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下水”作文——作文教学的法宝

费婷婷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费婷婷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身体力行,尝试着写“下水”作文,是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场习作。教师身体力行“下水”作文,实则是用“实干”精神感召学生,以“直观可感”方式启发学生,最终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学生爱写作文,好写作文,写好作文,作文认为不是应付差事,而是从创作中体会收获的满足感,进而更加积极的创作。

关键词:“下水”作文;法宝;作文教学;“直观可感”

如何开展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摆在所有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笔者也曾煞费苦心多方尝试,实践证明:“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利用“下水作文”这一法宝,便可将作文这“拦路虎”轻松地制服。凭“笔耕不辍”的风范鞭策学生;教学相长,使学生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极佳。

一、教师身体力行“下水”作文,用“实干”精神感召学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作本身就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差、写作兴趣淡漠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很容易滋生畏难情绪。他们往往乐意去参加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活动,记几十、上百个英文单词,破解一道道煞费心机的数学难题,就是不愿写作文。在作文训练课堂上,当看到别的学生下笔如有神,不一会儿就洋洋洒洒的将布置的作文完成了,他们苦思冥想、抓耳挠腮,干着急呀!此时,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又多么渴望得到帮助。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进行一些隔靴掻痒式的所谓点拨,要么在一旁无情催逼。长此以往,在这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深处滋生了懈怠、厌倦、畏难情绪,其可怕后果可以想见。殊不知,当前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后不愿动笔,很少动笔,甚至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就连平时写计划、总结都照抄照搬敷衍了事。进行作文教学时,就滔滔不绝地空谈写作方法、技巧。在讲评作文时,公式化的陈词滥调便成了其信手拈来的所谓评语。如此这般,看似“勤奋、敬业”,实则全是高能耗的无用功。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率先垂范、不辞辛苦地撰写“下水”作文这一举动,真真切切地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老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够俯下身子与自己同甘共苦,共克难关。这样,就一定使学生倍受鼓舞、增强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垂范,必将激发学生写作的强烈欲望,拨动学生逐渐兴奋的思绪情愫之弦,近而便会有如水心语倾泻于笔端的可喜局面产生。

二、教师现身说法“下水”作文,以“直观可感”方式启发学生

众所周知,很多体育明星退役后都被高薪聘为教练,不少企业高管都曾是技术骨干、业务尖子,更不乏一批著名导演也都是红极一时的影视巨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有这样的背景和如此功力的人在遇到“麻烦”时能沉下身子、一头扎进去直面问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大家迎难而上,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从而取得骄人的成果。笔者认为,教师能写一手好文章,特别是经常坚持“下水”作文,作文教学定能立竿见影。

1、教师“下水”指导学生写作就是给学生示范

语文教师能写一手好文章肯定是会令学生叹服的,教师经常“下水”写出好的文章让学生品读欣赏,时间长了,学生就深信:只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像老师那样勤观察多思考,勤积累多体验,勤动手多阅读,收获肯定会有,信心必然会倍增。因为榜样就在身边。

2、教师的“下水”作文一定要反映学生熟悉的生活

叙写学生身边的人物和事件,表达学生共同心声;一定要揭示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开启他们的心灵之窗,勾勒出他们在当今社会特定环境里成长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面也一定要“刻意”显现对教材文本模仿的“痕迹”。在作文讲评或与学生交流时,感受就直观真切。如此以来,学生所受启发往往是任何“精彩高明”的理论讲授所不及的。

三、教师持之以恒“下水”作文,凭“笔耕不辍”的风范鞭策学生

古人云:“勤练笔下生花”,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掌握一支生花的妙笔唯有勤学苦练别无他法。我的体会是,无论工作多忙,事务再多,每次作文教学前都得静下心来构思一篇“下水”作文,一定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并肩战斗,同甘共苦。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益友”。写作过程中的苦与乐,学生尝到了滋味,我也品到了味道,自然就拉近、消除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这样,学生当然就不再“欠账”,作文训练时更不会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经常“下水”作文,就是对学生的无形鞭策,学生的写作欲望就会日渐强烈,写作兴趣也一定会与日俱增,写作水平的提升便指日可待。我所带的许多学生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学海苦作舟,我们不孤独”。

四、教师智慧下水作文,弘扬民主,奖掖后进

“下水”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因此,操作时注重反馈、落实讨论与评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评讲时要坚持民主性原则,我们要弯下腰来,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也许我们用心写的“下水作文”,在自己看来是一篇“泣血”之作,但学生并不认可,被批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这时你千万要能容忍,绝对不能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甚至于恼羞成怒、大发雷霆,否则就会堵塞言路成为孤家寡人。仔细想想,你也不是经常把学生苦心之作说得一无是处吗?更何况,学生敢于直言,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真正把你当成了“自己人”,有什么更好的教学方式能代替这种如此和谐的课堂行为呢?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事实上,个别学生的习作质量完全有可能超过教师的“下水”作文。因此,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下水”作文定格在被鉴赏的范文的位置上。“下水”作文只是“砖”,分析“下水”作文不是进行产品宣传式的兜售,而是要进行平等民主的讨论,引出学生的“玉”来。要给学生的作品提供“发表”和展示的机会,将部分学生的习作和教师的“下水”作文放在同等地位分析、评价,让学生感受自己作品“发表”的喜悦,体验“成功”,促进学习。讨论时师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包括审题、立意、构思等从“毛坯”到“成品”的全过程,师生同台献技,畅谈写作体验。根据讨论的情况,师生可对文章各自或互相进行修改,必要时甚至可以重写一篇。最后师生要共同总结本次作文心得,检测一下目标达成情况,并各自作出书面小结。这样,既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又可以举一反三,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克勤.用“下水作文”指导学生写作.语文教学通讯,1981,2.

[2]楚相君.如何使学生爱作文.吉林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