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学现象探究数学本质的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1

通过数学现象探究数学本质的教学反思

楼建兰

——教学“画垂线”一课引发的思考

浙江省浦江县大许中心小学322200

本文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画垂线》一课为例,让学生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教材上只给出以直线上一点这种情况的画法,用连续的三幅示意图表明画的步骤,但没有给出文字描述。随后,要求学生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两种画垂线的情况都是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但对于为何用三角尺画垂线没有具体的说明。

而《画垂线》这一节课的教师教学用书说明了画垂线的步骤:

1.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2.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边)和直线上(外)的已知点重合。

3.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就得到已知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就是垂足)。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不喜欢第二步,认为它有点麻烦,直接用三角板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同时将三角尺的顶点(边)和直线上(外)的点重合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材为什么要避简就繁呢?教学时应该怎么做呢?下面谈两点笔者的思考:

片段一:理清“为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同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生:相交。

师:相交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还记得吗?生:如果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为90度,就叫垂直。生:另一种情况是两条直线不相交,叫平行。

师:大家请看,(用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的题图)你看到哪些物体的边有这样的位置关系?生:双杠的两条边互相平行。生:跳高的立柱与杆互相垂直。

师: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呢?(在课件上用红直线和蓝直线表示垂直)。生:看两条直线是不是相交成直角。生:看它们之间有没有形成直角。

师:我们除了说红直线与蓝直线互相垂直,还可以换个方式来表达吗?生:红直线垂直于蓝直线。生:红直线是蓝直线的垂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垂线的画法。师:如果我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过这条直线上某一点画出它的垂线,你会先思考什么呢?生:怎样画?生:用什么工具来画垂线?

师:那你们觉得画垂线一般用什么工具?如果给你直尺、三角尺、量角器三样工具,你会选择什么工具来画垂线呢?生:三角尺。

师:请说说理由。生:因为三角尺两条直角边的夹角是90度。

教学思考:通过这个片段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绘制垂直线使用三角尺。首先,因为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通常是新知识是由旧知扩展与延伸出来的。

画垂线需要直线与角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还需要知识储备,例如交叉和垂直。在教学开始时,首先回顾垂直的概念,特别强调垂直是两条直线以直角相交的特殊的位置关系,而直角教学经常使用三角尺。这样就对画垂线为什么要用三角尺进行了解释。其次,如果不用三角板,还可以用直尺、量角器来画。可是,直尺通常是用来画直线的,在画垂线时经常会产生不便,比如直尺太小、棱角磨损等情况;量角器是量角与画角的,既然能画直角,自然也能画垂线,但它不适合学生用来画垂线,因为垂直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是一个独立的角。如果用量角器画垂线,学生受量角知识的影响,很容易将注意力只集中到独立的角和角的大小关系上,而较少关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上来。

片段二:理顺“怎么做”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动手试一试。学生动手尝试画垂线。有的学生用三角尺的斜边不假思索地直接画一条直线;有的学生学着课本的方法画。(师请用斜边画的学生板演。)师:你能保证画出来一定形成直角吗?生:不能。

师:有没有办法保证画出来就是直角呢?生:用一条直角边对准直线,顶点对准直线上的点,再画一条直线就行了。(教师请该生上台板演)

师:请同桌之间相互验证你们所画的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学生相互检验)

师:请同学们来看看电脑小博士是怎么样画的?(课件动画展示,并出示三大步骤)请同学们读一读。(学生读完后觉得繁琐)生:老师,我觉得只要两步就可以了,用一条直角边对准直线,顶点对准直线上的点,不要再慢慢移过去这么麻烦。

师:同学们觉得行不行呢?(大部分学生点头)同学们真聪明,你们喜欢用三步就用三步,喜欢用两步就用两步,但画出来的必须是垂线。

教学思考:通过这一节教学,学生想出了比教学用书的步骤更简便的方法,它是最直接、最朴素的想法。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画法与教学用书中编者的意图没有深入领会,仅仅用模糊化的语言评价这两种方法,弱化了编者“三步画法”的意图,无形中强化了学生方法,这样处理,略有欠缺之处。

纪德曾说过“借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数学的现象和本质就好比芦苇与风的关系,数学教学始终应该更多关注数学的本质。为此,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来探究数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