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应用于动脉导管未闭分型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应用于动脉导管未闭分型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耿艳灵

耿艳灵

(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5624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应用于动脉导管未闭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报告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2名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分类的方法把这32名患者平均分为调查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切面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检查。结果:观察组16名患者在经过检测后发现,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检查方法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动脉导管未闭型患者实施检查诊断时,应推荐采用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法。因该方法的图像质量、安全性都优于胸骨旁切面超声检查,故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动脉导管未闭分型

【中图分类号】R54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56-02

动脉导管未闭是指患者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完全闭合而呈持续开放状态的病理。动脉导管是由第6对支气管动脉弓远端演化而成,动脉导管未闭属于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应用于动脉导管未闭分型中的临床价值评估,研究报告中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动脉导管未闭分型患者32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面切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远远好于对照组,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报告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2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2名,女性患者有20名,按照随机抽样分类的方法把这32名患者平均分为调查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段在12至60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3.5±2.0)岁,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段在10至62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2.8±2.5)岁。所有患者中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有12名,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有10名,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有8名。调查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对照组16名动脉导管未闭分型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切面检查;观察组16名动脉导管未闭分型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检查。

所有患者均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超声诊断仪对患者实施检查,探头频率在2.5至4.0赫兹之间。在对患者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要求患者平躺,通过探头向患者胸部旁切面及上窝切面扫描,以此来观察超声心动图的图像结果。在对患者实施封堵术前行,通过ACS小型C型臂X-线血管造影机对患者的常规动脉导管未闭血管造影。

1.3观察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动脉导管未闭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大小(主动脉端内径和肺动脉内径及导管长度)、动脉导管分流情况及降主动脉直径实施观测分析。

1.4评价指标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接受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检查和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切面检查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影像显示的动脉导管长度、主动脉侧内径及肺动脉侧内径的水平进行比较。另外,再根据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图像反应的动脉导管未闭分型结果实施比较。

1.5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6名患者在经过检测后发现,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水平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检查水平数据对比详情见下表1。

表1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水平对比表(x-±s)

组别例数动脉导管长度主动脉侧内径肺动脉侧内径

观察组166.35±2.308.24±2.855.57±2.69

对照组166.43±2.3710.9±3.545.73±2.65

T--0.096892.204520.16949

P--<0.05<0.05<0.05

3讨论

动脉血管未闭分型是指患者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未分型,造成患者血液分流异常的状况,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该病多发于小儿且发病率较高,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人数多的15%至20%[1]。

针对于此病,传统的治疗手段是在患者的病灶部位实施修补手术。随着封堵术的普及与发展,它在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封堵术因其具有无创、恢复快、术后疼痛程度低的特点而被医护人员及患者广泛接受。而封堵术的应用需要术前对患者动脉导管未闭分型的类型、大小(主动脉端内径和肺动脉内径及导管长度)、动脉导管分流情况及降主动脉直径准确观测分析。那么,医护人员所采用的影像学检验方法与封堵术的实施程度之间有着直接关联[2]。传统的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切面诊断方法具有影像图像清晰的特点,但其对动脉导管未闭分型的分流情况[3]掌握准确度不高,而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检查时,超声束与导管呈垂直状态,能清楚反映患者的动脉导管长度、主动脉侧内径及肺动脉侧内径,从本研究报告显示的具体数据中也能直观地看到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水平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对动脉导管未闭型患者实施检查诊断时,应推荐采用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法。因该方法的图像质量、安全性都优于胸骨旁切面超声检查,故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鹏,吴秀平,彭格红等.超声诊断成年型Taussig-Bing综合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右位主动脉弓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201-201.

[2]谢渡江,周陵,李小波等.国产蘑菇伞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随访[J].广东医学,2013,34(14):2211-2213.

[3]赵鹏军,余志庆,高伟等.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2):1174-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