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溶栓术后的循证护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溶栓术后的循证护理探讨

朱湘萍

朱湘萍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溶栓的循证护理措施。方法对2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导管直接溶栓术后的护理措施加以综合分析,提出符合临床的循证护理措施。结果在导管直接溶栓的同时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总有效率100%。结论循证护理与DVT导管直接溶栓术后的临床护理相结合,能高提高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溶栓;循证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血栓形成可并发致命性肺栓塞而危及生命,遗留后遗症可使肢体病残,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1】。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是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能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的特点【2】。因此,探讨CDT术后的循证护理措施,对DVT科学有效的护理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院血管外科2010年4月~2014年4月收治DVT患者221例,笔者分析CDT术后临床护理经验,提出相应的循证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21例,男性91例,女性130例,年龄在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61岁,其中发于左下肢者199例,发于右下肢者19例,发于双下肢4例,共累及226条肢体。其中胃肠道手术8例,妇产科手术28例,泌尿系手术5例,骨科手术45例;癌症患者19例;外伤卧床后22例;口服避孕药4例,脑梗死偏瘫卧床12例,无诱因78例。

2.治疗与护理方法

治疗方法:介入导管直接溶栓,术后将灌注导管与微量泵连接,首剂20万U尿激酶10min内注入,以后每天60~80万U尿激酶持续静脉泵入。溶栓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12小时一次,每48h监测凝血功能,及时调整剂量。5~7天后根据症状缓解情况,经导管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配合静脉点滴活血化瘀中成药制剂及静脉活性药物,配合冰消散外用。护理方法: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护理,并在护理工作中总结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及方法。

3.结果

在治疗的同时配合科学有效的个体化护理措施,结果在221例DVT患者中,临床治愈125例,显效80例,有效16例,临床总有效率达100%;并发有症状的肺栓塞5例,无致命性肺栓塞发生,发生率为2.26%。随访213例患者,其中复发2例,197例出院后一个月至2年内无明显后遗症,不影响日常活动。

护理

通过临床221例DVT患者CDT术后的临床观察与科学有效的护理,我们认为对具备DVT高危因素的患者,首先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一旦发生DVT,积极CDT治疗,术后配合个体化的护理措施,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服务,避免严重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出现。现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教育对于DVT的高危人群加强深静脉血栓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本病预防的认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从而积极有效的防止本病的发生。

2.体位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抬高患肢,患肢位置宜高出心脏水平约20cm~30cm,膝关节应处于微屈曲状态,以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同时避免患者下床活动,以免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对于久病长期卧床的患者,应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3.导管直管溶栓护理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溶栓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溶栓导管脱出、打折。用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史,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注意监测凝血功能,保持APTT为对照值的1.5~2.0倍。应用尿激酶期间,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齿龈有无出血点,穿刺置管处有无针孔渗血,有无肉眼血尿,粪便或痰中是否带血,女性患者还需注意有无阴道出血,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的表现。低分子肝素由于其出血率低的优点,但皮下注射时避免注射入肌肉以免引起局部血肿。一旦有出血的迹象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以便及时对症处理。溶栓及抗凝治疗期间,应告知患者避免肢体大幅度活动,如突然变换体位、深呼吸、剧烈咳嗽、下床用力排便等,严禁按摩、按压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

4.配合适当的外用疗法患肢可外敷冰硝散,芒硝与冰片按200:1的比例混均外敷患肢,以消肿止痛。但对于DVT急性期应避免应用热水薰洗、烤电、拔罐等不适当的方法,以免加重血栓形成范围或导致皮肤感染。

5.肺栓塞观察与护理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因此在血栓形成后的1~2周内及溶栓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如出现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首先考虑肺栓塞发生。对于反复发生的深静脉血栓,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从而防止肺栓塞的发生率。

6.心理护理(1)临床上手术以后继发的DVT很常见,患者容易认为是手术失败造成的不满的情绪。因此,护士要尽可能的向患者讲解DVT的基本知识,让患者理解DVT的发生是术后并发症,这样才能有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2)临床上不少DVT患者担心患肢残废而产生忧虑和恐惧感,或者有的患者已经历了CDT治疗,没有达到患者所预期的立竿见影的疗效,产生怀疑的情绪,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关心体贴患者,主动与其交流,针对性的加以疏导解释,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诊治疾病的过程变成一段美好的回忆。

7.慢性期及后遗症期的护理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患者,应嘱咐其注意适当功能锻炼,活动时外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或劳累,休息时抬高患肢,同时服用静脉活性药物,应用气压治疗仪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下肢静脉高压,防止病情复发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8.饮食护理DVT患者的饮食护理也非常重要,由于急性期患者必须卧床,因此容易引起排便困难,故宜进食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等以利于排便。禁饮酒,忌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加重病情。必要时可给予通便中药口服,以保证大便的通畅。

9.戒烟说服患者戒烟,以避免因尼古丁刺激引起动脉、静脉收缩、痉挛,加重病情。

10.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应用抗凝治疗对预防DVT复发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则有出血危险。出院后根据医嘱来院复查凝血功能,若出现下肢肿胀,抬高患肢仍无明显消退时应及时就诊。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3],可以为临床提供科学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护理依据,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的方向发展,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CDT治疗已被公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措施,术后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目前,已有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循证护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研究显示221例患者CDT术后并发有症状的肺栓塞5例,无致命性肺栓塞发生,发生率为2.26%,临床总有效率达100%。笔者认为把循证医学与CDT术后的临床护理相结合,根据具体病情实施护理措施的个体化,将有助于更好的提高DVT的治愈率和有效地防止肺栓塞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今后应加大循证医学与CDT术后护理相结合的研究,提出更科学有效、并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方法,从而提高DVT的临床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翠菊.现代实用静脉外科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221.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3]胡雁,杨英华.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5.

通讯作者:朱湘萍,女,36岁,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