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上的智能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09-19
/ 2

物理课堂上的智能培养

郭爱华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倾向性及其最高可塑性与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

关键词:物理课堂;智能;培养

每一个人,特别是在做学生的时期,都具有使用不同方式探索世界的倾向。为了保护儿童的天赋和潜能,使它们更好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以丰富、有趣的形式,把世界还给学生们。加德纳认为,对正常人而言智能都是几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的。在《再建多元智慧》一书中加德纳指出:“智能指的是我们人类用某种特殊的方法操作某种特别资讯的一种生理潜能。因此,它明显地包括了由精密神经网络系统执行的过程。每种智能毫无疑问地都有它各自特殊的神经过程,这些过程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大致相似的,只是对有些人而言,某些过程可能比别的过程更为习惯些。”(加德纳著,李心莹译:《再建多元智慧》,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德纳把智能分为八种分别属于以下三类:a.与语言相关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它们反映了个体的语言结构。b.个人形式的智能。包括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意识智能。它们反映了个在自我洞察力、公认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和文化压力中强大的内在自制力。c.与对象有关的智能。包括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和自然智能。这些对象是个体为了解决问题或是创造成果必须使用到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倾向性及其最高可塑性与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能,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时,如同我们每一位父母都会发现我们自家的孩子的优点一样,教师就会很轻易地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中没有熟优熟劣之分,这就使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了可操作性。在一节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呢?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以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之一。课程提倡着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提出来的“首创性”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新课程教材中《温度的测量》这一节为例,通过一种随过程展开性的目标,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的探索、发展,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思想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在备课时设计好驱动性问题。(《基于项目的》)如在物理课《温度的测量》一节课时,拿出两杯水,提出问题:“如何比较它们的温度高低?”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可以给学生一种目的感,是学生学习激情的落脚点和努力的目标。通过驱动性问题可以使学生有效的把一些零碎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驱动性的问题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智能,在某些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来唤醒那些可能处于睡眠状态的智能,用课堂上的活动把它们体现出来,引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

这个问题在该节课上出现了以下的情形,它们分别激活了以下智能。如图1:

图1

图1中画出了一种情况涉及到的有关智能,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把其它情况及相关智能连线起来。通过学生的看、听触摸和演讲、与他人交流、内部感觉等一系列的活动,我们意识到学生确实拥有多元的求知和学习方式,而教学是用来刺激学生的本身具有的各种智能的技术。我们还很容易发现,不管哪种情形下都离不开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但是,八种智能又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所以在课堂上要更能够发现学生的其它的特长智能,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更为合理。

其次,在一节课上要有意识地提高、增强和改善某一种智能。《温度的测量》一节的重点智能训练为身体运动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智能就象任何一种技能一样,只要练习的越多,就会变的越好,千万记住:八种智能之间无优劣之分,培养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之外的六种智能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尤为重要。由驱动性问题,引出一个具体化的问题,如果只有一怀水,如何知道他们的冷热?告诉每组的水温可能均不相同,这样可以使学生放手大胆的进行探究,学生们可能最喜欢没有答案的试卷了,这样更能促进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然后直接将温度计(测温液体为煤油)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二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其间学生可运用各种资源进行探究如何使用温度计。学生们有的查阅资料、有的与老师探讨等等。在其间他们非常兴奋的估测水温,争辩着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等。待测出水温后,再让他们每四人一组即两组互相讨论交流,充分训练他们的人际关系智能。当所有的学生都说会用温度计进行实验了,最后,由小组形式进行汇报研究的成果。汇报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用画图说明、当场演示、撰写说明书及编写歌谣等形式,显示出他们各自的特长智能。这种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的多样化,也正是新课程理论所提倡的,对深入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课下仍有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地收集各种温度计进行继续探索,进一步发展自已的研究。并且,当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合学习环境中获得成功后,他们能够把同一技能迁移到其它的环境中,如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促进家庭成员的合作等。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真谛之所在。

其中一组的当堂演示汇报的部分实录:

上讲台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水中,说:“先把温度计下面那个红色的部分放入水中。”

这时其它组补充说:“我们查课本了,那叫玻璃泡。”

继续,“将玻璃泡放入水中后,等一会儿”。大家就开始一块儿和他们等,有同学耐不住了,问:“等多长时间呀。”

“嗯,嗯,三分钟吧。”下面的同学发出了笑声,老师解围点拨:“我们为什么要等呢?可以再探究。”

汇报的最后部分是:“等一会儿后,读数。”下面的同学有反对的,说他们测的水温高,发现拿出来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应该拿出来就读。

……

进行演示的同学最终接受这种观点,更正了他们的动作。

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们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是经过这样的“试错”探究过程,学生的兴趣高涨,当他们把演示中的错误自已解决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洋溢在脸上,别提有多神气了。他们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倾听、鼓励别人、达到一致意见等有关人际关系智能。

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建构知识,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进行积极的建构,在不知不觉中使认识结构发生变革和重组,形成新的认知体系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仿制或验证,要让学生学会出错,敢于犯错,探究纠错,体验成功。学生只要对知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的,学生如果对于知识的探索有了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那些探究的精神创新的思想自然会流淌出来的。否则,一味的我教你学,那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要改变过去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观点,把素质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提问者和知识的探索者。我们不仅要中国学生在传统知识上表现强大的实力,更要在创新的能力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做世界的领跑者。这对教育工作者的学识、品格、教学艺术以及全面素质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作者简介:郭爱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科学技术系物理教育硕士。河南省新乡县合河中学物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