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场磁共振在骨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低场磁共振在骨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李伟钦朱光源

李伟钦朱光源(英德人民医院影像中心513000)

【摘要】目的探讨MRI用于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早期骨梗死患者行常规X线检查,并使用0.2T永磁型MRI对患病关节进行扫描检查。观察分析骨梗死的X线及MRI表现。结果10例患者病变共累及16个部位,其中股骨下端11个,胫骨上端5个,16个部位的病变均呈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的地图板块样改变。结论MRI具有多序列、多平面成像的能力,能清晰而敏感地显示骨梗死的信号改变特点,是一种对骨梗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骨梗死X线磁共振成像

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指发生于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多发生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骨梗死临床比较少见,以往主要依据病变进展到慢性期X线平片出现典型的钙化而诊断,对早期骨梗死容易漏诊或误诊[1]。自2008年1月~2012年8月,作者共接诊早期骨梗死患者10例,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对其X线平片及MRI征象作回顾性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8月确诊的早期骨梗死病人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23~64岁,平均38.5岁。其中有外伤史者3例,临床上有大量激素使用史2例,有长期酗酒病人1例,病史不明确2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肌肉关节剧痛、活动障碍并局部软组织肿胀的1例。患肢软弱无力、隐痛、轻度活动受限1例。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

1.2仪器与设备使用GESignaprofilegold0.2T核磁共振机,用膝关节专用表面线圈,扫描系列采用自旋回波(spinecho,SE),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扰相梯度回波(gradientrecalledecho,GRE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shortTIinversionrecoveru,STIR)。扫描参,SET1WI:TR400ms,TE27ms;TSET2WI:TR4000ms,TE100ms;T2*WI:TR500ms,TE17ms,Flipangle30°(反转角);STIR:TR4100ms,TE17ms,Flipangle90°;层厚4mm,层间隔5mm;矩阵:256×256。

2结果

X线平片:显示为患者骨髓腔内不均匀的斑片状、点状钙化灶,其余表现为干骺端的骨质疏松或斑片状、条索骨质硬化、钙化(图1、2)。不能明确骨梗死的诊断。

MRI表现:本组病例中多发5例,累及双侧股骨下段1例,累及单侧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3例,10例共累及16段骨骼,呈地图样改变。T1WI序列上病变中心呈与正常骨髓相等或稍低信号,边缘有蜿蜒迂曲的低信号环。T2WI序列上病变中心呈与正常骨髓相等或稍高信号,边缘有蜿蜒迂曲的低信号带。STIR病变中心呈等或低信号,其中见斑点状高信号,周围环以高信号带。T2*WI内部呈等信号,外围环以稍高信号带,最外层为正常骨髓信号,此三者间以两窄带低信号环影,即形成“地图板块”样病变。(图3、4)

3讨论

3.1病因和发病机制骨梗死指发生于骨干和骨骺端的骨性坏死,好发于四肢长骨,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多见于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和肱骨上断,病变常一侧较重,另一侧相对较轻[2]。多种病因均可导致长骨骨梗死,其发病是由骨局部的血循环障碍而导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3]:(1)机械性血管中断;(2)血栓形成和栓塞;(3)血管壁的损伤或受压;(4)静脉闭塞(如CHANDLER病);(5)其他有酗酒、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胰腺炎等导致的骨梗死及自发性骨梗死的机制还不甚清楚。因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髓具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髓腔内的营养血管细小,分支稀少,易引起脂肪栓塞导致骨髓缺血坏死。另外,也有一些不明原因的病例。

3.2病理改变病理过程分为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4]:细胞性坏死为骨组织血供中断,骨细胞死亡。骨髓造血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最早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h),以后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12~48h),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2~5天)。骨髓脂肪细胞坏死为骨梗死末期的改变。骨梗死发生后则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肉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骨梗死在演变的过程中有3个基本病理改变,即死骨块、吸收带(充血、水肿带)、新生骨带,是骨梗死X线、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基础。

3.3临床表现急性骨梗死出现四肢肌肉、关节剧痛,活动障碍。慢性者肢体酸痛,软弱无力,下肢不能抬高并跛行。除骨关节症状外,不同病因尚有各自不同的表现。

3.4MRI表现在骨梗死的不同时期其影像学表现也多种多样。文献报道[5]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MRI表现分别为: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示松质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地图状梗死灶,T1WI多呈等信号,亦可为低或等低混杂信号,边缘由纤维肉芽组织和新生骨形成的低信号带所包绕,周围可有骨髓水肿所致的斑片状等或低信号区。梗死灶T2WI亦多呈等信号,少数为低或略高信号,T1WI出现的边缘低信号带,T2WI则呈低信号、高信号或2~3条并行的高低信号线,周围水肿区则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慢性期,梗死灶内可出现明显长T1长T2信号区,梗死灶边缘异常条带因纤维化或钙化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周围异常骨髓水肿信号多消失。骨干髓腔钙化以增生骨膜和增厚骨皮质,在T1WI和T2WI呈低信号。“地图板块”样病变,即外形不规则,但边缘清楚的病变,是骨梗死的典型MRI表现;而“双边征”被认为是骨梗死较特异性的MRI表现,所谓“双边征”是指在T2WI上为内高外低两条并行迂曲的信号带,对应于T1WI为一条低信号带,其病理基础为:外侧低信号带为增生硬化骨质所致,内侧高信号带为纤维肉芽组织修复的结果。16个部位均呈典型的“地图板块样”改变,且12例出现明显的“双边征”,其余4例双边征不明显,可能与病变正处于早期有关,边缘骨质尚未硬化。

3.5MR诊断骨梗死的价值评估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的金标准,常规X线平片显示骨梗死的时间较晚,约1个月后才可出现征象。早期多为阴性,或仅表现为骨质疏松,随后病灶部骨质密度增高,中期可见死骨边缘出现骨质吸收带和新生骨带,反应性新生骨平片显示为均匀性无结构的骨化。晚期骨端密度不均,髓腔内出现不规则骨化灶。而CT对梗死的结构显示较好,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形态。但不是早期骨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CT较平片敏感,但不如MRI。MRI可以精确的描述其演变的过程,反映病理的不同时期,病变的不同阶段,不但发现病变早X线平片数月,而且发现的病变广,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骨梗死较准确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早期平片为阴性改变的阶段,MRI能直接、多层次的反映梗死的范围、部位。但是在对钙化或骨化的显示,MRI的敏感性不如X线平片和CT。

早期骨梗死的MRI表现很典型的,能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同时还可协助临床对病变范围、程度起到重要的评估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而应充分认识到MRI的应用价值。对临床症状和病史符合骨梗死以及X线平片或CT检查怀疑有骨梗死的患者,应及早进行MRI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周承涛,姜喜刚,唐小锋,等.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6):497-499.

[2]孙西河,王滨,刘云秀,等.非潜水性骨梗死的平片与MRI对照分析.潍坊医学院学报,2002,24(3):161-162.

[3]程克斌,屈辉.骨梗死的病理和影像学研究进展.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319-320.

[4]王云钊,兰宝森.骨关节影像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61,367.

[5]杜玉清,孔祥泉,刘玉卿.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2):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