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苏君生

苏君生/广西北流市扶新镇安河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是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可以通过在一些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分析、概括信息能力、评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信息时代得到更大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终身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是必然趋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道:“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习语文的作用是使人能有效地表情达意和沟通,而阅读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可藉阅读学习到有关语文知识,阅读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本步骤,所以阅读能力的强弱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加上现今信息发达,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校或将来进入社会,都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新课程标准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由“好读”变成“会读”。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老师明确教授了许多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但事实证明,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样的方法,仅仅只是关注文章的内容,而忽视了了解文章的中心,写作的方法,写作的顺序,以及文章思想感情的提炼。这就导致了,阅读始终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而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是要交给学生这些而己,我们要培养学生可以运用学习到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课外去阅读,通过阅读来学习。并且,阅读能力,将会决定学生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就是将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软件与科学方法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使不同个体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中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核心目标。

1、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的整合打破原有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学生、文字对话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课堂中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堂课中会更多的出现图画、音乐、视频、相关文字……材料,课堂的容量飞速扩大。在课堂上老师、学生、各种教育素材相互碰撞,激励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

2、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语文阅读教学,调动多感官感知学习对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心理学认为,记忆实质上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所以靠多种感官感知则比单靠某一感官感知留下的痕迹要多、要深。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同学只知道用单一感官感知,要么只用眼看,要么只读,要么只是手写,而很少多种官并用,故学习的效果就差。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做到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记。通过信息化环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再现课文中的场景,更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比较、分析等等学习活动,让语文课堂中的互动活动从“听、说、读、写”向更多方面发展。

3、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的整合能将阅读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形象化。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往往我们是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进行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只可言传’’的教学方式,对于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了。而信息技术和语文阅读课程的整合则可以让老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了。

4、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的整合能让老师更好的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而不只是再单一的关注到结果而已。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让孩子将思维的过程、操作的方法展示出来,相对于传统的用语言表述来说,更能让孩子全方位的提高阅读的能力。

“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为结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信息技术不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成功的教学需要多种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美国儿章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带来无尽的好处。

二、在信息技术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重感悟、重主体、重开放,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过程。而要使学生对语言现象有所体验,必须先让学生有所“感”。也就是先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必须“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已有知识、技能水平都各不相同,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追求目标。阅读能力是指通过阅读活动感知、理解、鉴赏书面语言及其包含的思想感情及至产生新发现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提取信息能力、分析、概括信息能力、评鉴能力和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因为任何读物都是智慧的结晶,“物化的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以“本”解“形”,使训练积极有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是未来教育进入现代化、数字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中老师、学生、家长的共同需求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初步了解课文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使用的这种阅读能力。这种阅读能力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后面几种能力的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孩子不能找到准确、有效的信息,那么如何能提炼出文字背后的“智慧结晶”呢?

1、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的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外,还要有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

2、阅读中分析能力的是分析文章结构形式、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梳理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行文脉络等能力。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按文章题材或体裁,大致有写人记事类,状物写景类,章话寓言类以及一些说明性的文章和蕴涵哲理的文章。如果能掌握同类题材文章的阅读要求,阅读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的规律,就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分析、概括信息能力的发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根据插图学文是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和形象的插图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感情。信息技术可以将插图和课文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的主要表现。我们班学生早就知道了“六何”概括法:何时、何地、何人、何起因、何经过、和结果。而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展示出来:首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先提取出来,再通过语言的概括和凝练变成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还可以对写好的课文主要内容作分析、改动。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不是只是课本的教和学。我们的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和生活及时联系起来。学生要学会将阅读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对学习到的知识做相应的评鉴。否则正如《孟子·尽心下》中提到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了,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谈何呢?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要更多想到孩子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终生学习而培养习惯和能力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让我们的课堂容量更加的大,也让孩子的视野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为孩子实践课堂学习到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百度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

4《广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