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知”之不如使“乐”之——新课改下的生物课兴趣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使“知”之不如使“乐”之——新课改下的生物课兴趣教学策略

沈小琴

沈小琴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高级中学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课程功能转变了,课程结构调整了,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制度、管理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手段要更新,众多教学因素要应之而改,但有一点却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把“之”理解为教学中的科学知识,这句话同样成立。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心理学上看,兴趣是主要的正情绪之一,它能维持人脑的优势状态,能派生快乐和满足,有益于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促进有机体生理能量的释放,为探索和创造活动提供可能。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尽知,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做老师重点研究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人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教学语言的精彩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就导语而言,好的导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导语设计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如,在学习“视觉”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手被针刺会立即缩手,同时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温故而思新)(2)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八月丹桂飘香,随风阵阵而来,香气怡人,这又是一种什么感觉?(语调轻柔、语速缓慢、进入香气弥漫的意境)(3)那么,我们人体还有没有其他的感觉呢?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色彩斑斓的奇花异草,这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都由我们的视觉所赐予。这样引入,学生就会对视觉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充满向往,就会急于更深层次地了解视觉,注意力相应集中,思维自然会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活动。

另外,作为无声语言的表情、姿态、手势,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又怎能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课堂是乐园,教者应该是精神饱满、表情丰富、热情真挚、满怀信心的。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即便在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是否精彩、教态是否良好,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教师经常研究教材、教法、教学语言和教态,就会对上课持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样教与学就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常请学生读、说、写

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放开学生,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比较浓,而且也培养并发展了学生阅读、表达、书写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习重点一般是教师板书,偶尔请学生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会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同学同时写,展开比赛,则既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强化学习

兴趣。

三让多媒体成为兴趣的介导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行为、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动物的行为”一节学习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有蜜蜂采蜜、乌贼释放墨汁、鸟类孵卵等,使书本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并且充分利用视音设备播放剪辑的录像片:老虎捕食猴子(觅食行为)、海鸥争抢海滩(争斗行为)、野牛集体防御狼群(防御行为)、孔雀开屏求偶(繁殖行为)。这样就使行为这部分内容感观化、动态化,让书本知识“活”起来,使学生沉浸其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诱导探究激发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更是书本之外的良好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我是这样引导探究的:首先,根据学生家里的情况(如,养了猫、狗或鸡等动物),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几个小组。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要探究的问题——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搜集资料并思考提出假设(各小组的假设可以不一样)。根据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动物形成取食动作的实验方案。然后,各组成员按照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实验记录。最后,各组得出结论,并与其他小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和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在以上的诱导探究中,学生的脑、手、口并用,既让他们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力量与用途,同时又获得了新的知识与能力;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五优化评价延续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现行评价体系,不再以学期、学年的一次考试评定学生,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和学生自评等形式,对学生的能力、学习习惯、情感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实行等级制评价与分数制评价相结合。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生在自身基础上所取得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可以使他们直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强化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并延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当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只是注意少数几点就能一劳永逸的,它还须根据素质教育和国家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