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以血象异常为表现的布氏杆菌病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22例以血象异常为表现的布氏杆菌病临床分析

刘学文白学琴卓丽霞冯于马莉芳

刘学文白学琴卓丽霞冯于马莉芳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目的:探讨血象异常的布氏杆菌病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血液科2008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22例布氏杆菌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血象变化及诊疗过程。结论:布氏杆菌病患者易合并血象异常,易初步诊断为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师应结合病史,并尽早行血清学检查,以减少误诊,合理治疗。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血常规临床表现误诊

【中图分类号】R5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37-02

布氏杆菌病是动物源性传染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牧区[1]。主要经羊、牛等家畜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人类。近年来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部分患者合并血象异常,容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本文就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于血液科的22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2例患者中,均系本地区长期居民,男14例,女8例年龄23~71岁,中位年龄41岁,其中13例从事羊的饲养、放养工作,5例从事剪毛、屠宰等工作,2例为厨师,1例近期有进食羊肉史,1例没有明确的家畜接触史。发病时间20天至2月不等。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均有血清学检测结果,均符合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颁布的诊断标准[2]。

2.就诊及检查情况

22例患者均因血象异常于我院血液科门诊就诊,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性大,收住院治疗。临床表现:发热19例(86.4%),乏力18例(81.8%),纳差、恶心等消化道症状8例(36.4%),关节痛13例(59.1%),肝脾肿大16例(72.7%),深部淋巴结肿大2例(9.1%),睾丸肿大者1例(4.5%),合并出血者1例(4.5%)。

22例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0.9-22.3)×109/L之间,血小板(22-286)×109/L之间,血红蛋白(74-155)g/L之间,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65-256)分之间(血象异常情况及发生率见表1)。血沉增快者15例(68.2%),贫血患者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铁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减低。骨髓涂片均表现为增生活跃,部分患者粒细胞胞浆内可见中毒颗粒,红系、巨系无明显病态改变。Coomb’s试验、结核菌素试验、抗“O”、肥达氏反应及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

表122例布氏杆菌病血象改变情况

3.诊断情况

4例患者因三系减低、发热,初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后行骨髓穿刺、活检等检查,提示骨髓增生活跃,造血组织无明显减少,予以排除;10例患者因同时合并有发热、贫血、肝脾肿大(其中2人行胸、腹CT检查,发现深部淋巴结肿大),入院时考虑为“淋巴瘤”或“恶性组织细胞病”;3例患者因单纯血小板减少,考虑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缓慢上升。5例患者考虑“发热原因待查”。所有的患者在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并在1-3周后血清学检验结果回报后确诊为布氏杆菌病。

4.治疗与转归

确诊后给予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联合抗感染治疗,发热者予解热镇痛药物对症处理,睾丸肿大者予硫酸镁外敷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合并出血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监测血常规,血小板及自细胞计数多在治疗后5-10日恢复正常,贫血严重者在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讨论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又称马尔他热或波状热,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感染本病主要与病畜及其排泄物接触有关。人群普遍易感,由于职业关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病变几乎可累及所有的器官和组织,包括淋巴结、肝、脾、关节、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心肺亦可受累,临床以发热、多汗、关节肿痛为主,但又以多种症状出现,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性肝炎、结核、流行性感冒及各种骨关节病相混淆,常出现误诊误治[3]。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同时合并血象异常,极易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由于布氏杆菌主要在巨噬细胞内寄生,其血液系统内增殖,会引起血液成份的改变。临床医师,尤其是血液科专科医师最先考虑的往往是血液系统疾病。本资料显示,血小板减少、贫血最为常见,分别占50%,63.6%。其中3例患者初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10例患者因同时合并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被拟诊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本病的诊断水平因实验室条件而不同,目前主要依靠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诊[4],血培养及骨髓培养等细菌学检查阳性率不高。虽有人针对骨髓细胞学改变进行报道,但缺乏典型、特征性骨髓改变[5]。随着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布氏杆菌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低。该病发病初期易合并血象损害,在血清学检查回报之前,很难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详细询问病史在该病的诊断过程中至关重要,确诊之前临床医师宜先采取营养支持、对症处理,对高度疑似病例可先行试验性联合抗感染治疗,并尽早完善血清学检查,以减少患者病痛、缩短住院时间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0-174.

[2]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0-487.

[3]徐楠,李娜.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20(5):246-247.

[4]徐翔宇,人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外医疗,2012(03):61.

[5]刘立峰,郑慧丽,赵金玲等,布氏杆菌病的骨髓细胞学改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4):4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