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

向飞

向飞(建始县人民医院骨科4453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临床医护人员可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对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分析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049-0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常见的静脉性疾病,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目前的认识及受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许多骨科手术后由于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缺少必要的防治措施,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IE)导致死亡,其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强对DVT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VT预防的方法,是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现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手术后DVT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DVT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4~78岁;其中左下肢21例,右下肢9例;其中股骨干骨折术12例,股骨颈骨折术10例,胫腓骨骨折术6例,膝关节置换术1例,关节置换术后1例;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2例;术后出现DVT时间为1~12d。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亮,患肢持续肿胀并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

2治疗及转归

本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程不超过72h者给予溶栓治疗,尿激酶8万U溶于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10d;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4000IU),脐周皮下注射,2次/d,持续5~10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复方丹参20ml静脉滴注,1次/d。本组3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讨论

3.1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DVT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肢体制动、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有些手术方式使肢体屈曲和内收位可引起下肢静脉受压变形,这些机械因素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手术本身的创伤出血,刺激组织因子和一些凝血因子激活,使其附着于血管损伤处,术后抗凝因子和内生纤维蛋白原减少,从而促进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以及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国内研究也证实,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易发生DVT。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骨科手术后易并发DVT。

3.2骨科手术后DVT的预防原则有文献报道,股骨骨折及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病率分别高达48%、51%和61%。说明骨科患者有着很高的DVT发病率,所以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据报道,预防可明显减少DVT的发生。

3.2.1基本预防措施术前应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本并发症的意识,积极治疗合并症,降低高危率;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压力过高,术中彻底止血,避免术后使用止血药,避免下肢输注刺激性强的药液或过多穿刺,体位摆放得当;李光辉等报道,硬膜外麻醉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术毕即可给予肌肉按摩或踝关节被动运动,然后逐渐过渡到患者主动进行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踝关节“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这些因素均可有效防止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3.2.2机械性预防措施郑雪玲等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运用循序减压弹力长袜(COS),通过弹力作用刺激小腿肌肉加速静脉回流,使用简单、廉价;李红霞等对62例髋臼骨折患者应用足底泵研究髋臼骨折术后预防DVT的效果,通过对足底静脉丛的压缩,并在股静脉和胭静脉之问产生一个较高的静脉血流速率,可有效减少髋臼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卢伟杰等对40例下肢手术患者单独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DVT发现,周期性充气加压能明显减少下肢术后DVT的发生率,对DVT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粱观宝等对接受髋膝关节周围手术的患者术后应用肢体循环障碍磁治疗带预防DVT,通过对照研究证明磁治疗带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DVT。

3.2.3药物性预防措施DVT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溶栓可使静脉血栓快速溶解并恢复静脉血流,还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病程不超过72h者可溶栓治疗,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生成纤维蛋白酶,发挥溶解血栓作用;抗凝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主要防止血栓形成;祛聚疗法: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密达类、潘生丁和丹参等,以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流,减低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作用。抗凝和溶栓联合应用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术后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色、皮温、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对疑有DVT形成者,禁止热敷、按摩和患肢反复穿刺。

综上所述,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临床医护人员可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对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马海生;李福平;张伟曾;高扬;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探讨[J];实用骨科杂志;2007(10)

[2]李新建;刘党胜;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11(02)

[3]曲洪雪;刘云鹏;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02)

[4]刘启光;王奇才;冯世义;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