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州南沙龙穴岛的传统发展与断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浅析广州南沙龙穴岛的传统发展与断层

贾婷

贾婷(贵州大学人文学院09级民族学硕士,贵州贵阳550025)

中图分类号:G03F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177-01

一、龙穴岛地理、历史

龙穴岛位于珠江口番禺县南部的焦门水道和虎门水道出口交界处,北距小南沙约十公里,在市桥镇东南四十公里,是番禺县最大的海岛。相传岛的正南部有洞穴称其位南海龙王所居,故名。岛由三座山丘组成,西南主峰海拔61.2米,东南铜鼓山海拔46米;而龙穴岛旅游区则在珠江口伶仃洋湾顶,为国营珠江华侨农场和香港广侨贸易公司合资兴办,以岛命名,旅游区以其海水、海滩,具有神话色彩的近代海蚀洞穴和岛屿、建筑物及其海鲜海味,香大焦等资源为依託兴办。与1980年动工兴建,已建成沙滩咏场、龙宫门楼、度假别墅、电子游乐场、海鲜餐厅、观日亭等设施。1940年以前,龙穴岛的经济支撑主要是靠山上的芦苇,人们依靠卖晒干的芦苇根过活,因为岛上不能种植稻穀,所以将钱用来买米;一直延续到1949年解放新中国以后,那时候是集体公社大锅饭,排队分饭,饥荒不是很多,知青下乡所带去的技术教会当地人怎样种植香蕉、大焦、莲藕和捕鱼,人们也成为了珠江农场的职工,进行沙田围垦捕鱼。直至2006年中船集团正式围堤吹田开工,07年广州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试航码头正式开建在此(我国首艘自主研发与设计的超大型油船开始建工),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首制船的建造,揭示了龙穴岛成为中国造船三大基地之一,也预示著龙穴岛的经济命脉讲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移到工业发展中来。

二、民间宗教与文化

龙穴岛上有一座庙宇,叫“三圣宫”,是渔民出海祈福之地,后成为祈祷平安、早生贵子、事业发达的祈福之地;此庙原建于明朝末年,曾经多次修葺过,与1984年由港澳及内地渔民、群众筹款重建,并于2010年4月30日被立为南沙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明代有三位书生赴京赶考,途经南海时遇难,尸体漂泊到龙穴岛的海滩上(三圣宫原地),当时有位鱼民发现这三具尸体,各人的尸体上沾满了苍蝇,苍蝇分别组成周、林、罗三个字。这位渔民认为是三位圣神公,便把三具尸体葬于此,并祈祷如若以后能钓到大鱼定当感谢;果真之后渔民每次出海都满载而归,赚了大钱,他认为是三位神公显灵,逐修建此庙供奉瞻仰。三圣宫的守庙人之一的陈叔,他向我们介绍到三圣宫庙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后面重修的,已经不具有多少文物价值,唯独牌匾“三圣宫”和外面的香炉是由光绪年间所留下,神像也在6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所毁,而直至八十年代才开始正式贺诞。

庙宇的守护员陈叔和尹叔一直说到这裡拜庙的人很多,香火很旺,可是我看到的在两天的采访当中,三圣宫门前几户很少有人是真正来烧香的,而是作为一个旅游地来拜访。在龙穴镇采访到一个五十多岁来自湖南的萧阿姨,她和老公到这裡已经一两年了,有三儿一女,他们不是因为有亲戚在船厂工作才到这裡,而是因为这里好安顿,其他地方竞争太大,萧阿姨说他们是不经常去三圣宫拜的,也不常去看戏,因为听不懂。从她的口中,我们又得知了作为一个打工外来人来说可能很少去拜当地三圣宫,他们没有当地人那样的信仰。更多去那裡的人现在反而是游客。龙穴岛旅游区还有其他的旅游地,譬如宝佛洞、张宝仔洞、龙宫阁和蟹洞,我们所到之处,每每都是和拜佛烧香有关,其中张宝仔洞内放有观音像和土地公像,无从解释摆放的理由。而龙宫阁里摆放著众神神像,其中有观音菩萨、关公、弥勒、包公、送子娘娘等,而龙宫前有一副字也许可以解释一切:“五云四雾一道仙,同心此阁显神灵,力助慈主领群雄,富甲商海救贫民,菩心降主福满间,众佛慈悲耀天庭。”我所看到的是,参拜这里的人很少简直是门厅冷落,而当地政府已经从某种意义上将这些宗教圣地作为一种旅游地来开发利用,有很多政府聘请的管理人员散坐在“旅游地”附近悠闲打牌喝茶。

三、经济活动

在南沙龙穴镇生活半辈子的陈叔道:“这裡有农业地的人很少去广州。以前这抓偷渡的人很多,很多外地从这裡偷渡到香港,也有闷死在水裡的。内地民工散佈在这裡各地,很多外来人,本地人口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船厂是九十年代初开始建,千年八月份正是开工,开船厂很快的与风水无关。渔田都与珠江农场有关,不知道责任由农场还是政府管。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退休金和老人证,没有任何优惠。以前有地时候,拿去征地是有钱赚的,那时可以分十万多,现在很多地被政府征走后,政府却一分钱也没有给。以前有土地证,只是一张纸不能保存很久,即使留到现在政府也不会给的。我现在住的这座房子是我的,但只有75年的期限,以后就不知道怎麽办了。小城那边土地是永久使用的,土地价是由地区而异。我家以前有220平方,批了100多个平方,一定要给批,否则房产证拿不下来。我年轻时候也用围田,那时候围田需要很多人,不够就从农场调人,一做就好几年,所以又很多人长期做这个。以前是政治社会,现在是市场社会,现在很多外地人做商店,本地人租给外地人,基本上没有本地人做生意。而年轻人出去干活,不一定在这裡。农业很少有人做,因为没有土地了,很多人去外面,有钱的在外买房。”

从陈叔的叙述中,我们得知珠江华侨农场没有消失之前,这裡的农民是有土地的可以种香蕉、莲藕等经济作物,也有沙田来养殖鱼虾蟹;而土地被征后就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了。现在很多的沙田养殖,渔民大多是向政府租田来为企业养殖,土地不是自己的,承包的鱼虾蟹也不是完全自己的。我在鸡抱沙遇到一位来自番禺的渔妇,他有47亩地,每年向围垦公司租借费就有两万,他们的收入不稳定,可大可小,市场的价格也是可以影响收入。以前的传统经济方式是捕鱼和种蕉、种莲藕,而自从06年珠江农场消失后,现在的本地人经济依靠房租、退休金、养老金,而外地打工者则是依靠船厂,而船厂打工者已经成为当地龙穴岛的主要经济支撑了,因为外地打工者已经大大超过本地人口数量,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工业加旅游复合型地带。

四、文化、经济上的发展断层所带来的反思

作为一个社区里面,所有的社会文化因素,诸如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等,都是相互关联;任何一个文化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著社区的发展变化,正如今天的龙穴岛,它的变化是有很多複杂原因。本地青年人对本地文化保护的无意识感,老人对宗教文化的传承保护的忽略,政府对经济旅游和工业发展的国度需求,都导致这裡的一切都不是按照原来的轨迹运转。户籍制度的规定,限定了很多渔民的生育、搬迁和经济来源,由于没有“农业户口”,岛上居民没有土地种植和沙田养殖,没有牌照出去打渔。而随著珠江华侨农场的解散,土地、学校、庙宇等都改由广州南沙政府直管,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凸显出来。船厂的到来,政府政策的转变,都将原本设想的旅游胜地变的不像真正的旅游地,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演变很複杂。经济上,龙穴岛貌似捕鱼业仍然继续发展,但明显呈衰退趋势,沙田捕鱼的传统经济正在让位于工厂船厂的製造。船厂对于海水的污染,及对沙田的影响都是深远巨大的。我们不仅要发问,龙穴岛的明天到底是生态可持续发展还是只注重眼前利益发展重工业?而文化上旅游业的发展几近畸形的龙穴,天后宫、张宝仔洞、宝佛洞等宗教圣地被政府加工包装成旅游胜地,却忽视了圣地后期的维持发展,本地年轻人的外出,很难使宗教信仰维持一个持久的、连续的活动,它正在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那究竟龙穴岛的旅游业到底是发展,还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