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中国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探析

姜卫星

姜卫星(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近代西方产生的自由主义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及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一事实,提出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无论西方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自由问题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自由问题一以贯之;而对西方自由主义而言,自由更是其一直标榜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基本观点是:

(1)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国家和教会的奴役;认为公民享有政治自由、财产自由和思想自由,可以做法律允许的任何事情。(2)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的方式授权政府或国家管理公共事务;人民权力高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3)在政治上推行代议制民主,国家实行法制和分权制衡。在自由主义的这些主张中,维护和发展私有财产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其它内容都是为此而提出的保障。[1]

二、中国的自由主义

中国的自由主义是指:在现代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吸收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而形成的,以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为最高原则,不对中国的社会矛盾作切实研究和准确判断,而力求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自由、民主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公认胡适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2]是“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是时代的狮子和猛虎,是自由、科学、理性的象征”。[3]在这个意义上是否也可以说,中国的自由主义也就是“胡适主义”;而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是对“胡适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自由主义对中国的作用和意义

一是自由主义传入中国有其历史必然性,适应了近代中国人民对外反压迫、争取国家独立与自由和对内反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争取民主自由权利的双重需求;二是可以从思想史的层面对自由主义的作用给予肯定,即自由主义思想学说在中国的流行,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意义,为国人追求社会进步提供了批判旧文化的思想武器和向往新社会的指示标。[4]

四、自由主义在中国现状及其必然性

上世纪50年代的右倾浪潮,自由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已尽消沉;文革期间遭受摧残,自由主义的理想固然存在,但几无可能性可言;80年代以后,社会地位迅速上升、主体意志在学术繁荣中充分膨胀,加上西方政要对中国自由主义倾向的大力褒扬、扶持,使自由主义与知识分子的特殊地位紧密相连;90年代国家全面启动市场化,知识分子的地位一度受到市场机制的戏剧性冲击,但很快就再现辉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自由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现实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与自由真正结合起来。[5]

为什么奄奄一息的自由主义在中国重新获得了生机呢?[6]历史必然性使然:

其一,来自于对历史的反弹。首先是对文革期间文化专制主义的清算,继而是对体制内封建主义的清算。经过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终结。自由主义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在强权之下可能被消灭,但强权本身是以压制人的自由本性为存在前提的,这就意味着只要强权有所放松,人的自由本性就会向自由主义方向发展。

其二,来自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但是,发展经济的最佳手段是什么?经过一番探索总的趋势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或者说,改革开放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

其三,来自于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地位的历史性变迁。本来,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人文知识分子的工作离社会实际相对较远,主体自由意志的发挥较为充分,也就对自由有着更大的亲近感,因为他们“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他们的意识能够“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7]

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及其自由观

(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形成的,以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最高原则,努力研究并揭示当今世界的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从革命到建设的道路的思想体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8]

(二)自由观: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对立的。人摆脱了外在力量的限制,会感到无拘无束,自由就是对外在限制的摆脱。问题在于如何才是摆脱了外在限制,以及如何才能摆脱外在限制。对此,哲学家在解释上存在着根本性分歧。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中国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探析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六、中国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及其自由观的对立统一

无论西方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自由问题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自由问题一以贯之;而对西方自由主义而言,自由更是其一直标榜和追求的终极目标。[9]

近代西方产生的自由主义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及生产力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一事实,提出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按照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来了解社会历史。社会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肉身的个人,他有着维持生命、延续生命的需要,而满足这种需要的唯一方式是生产劳动,由此不可避免地结成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群体。正确反映这样的社会实际,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众所周知的结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

中国的自由主义只是为了论证个人自由的优先性,把阶级自由或阶级不自由看成是个人自由或个人不自由的派生物。

“个人自由的优先性”原理的实质是把个人自由奉为普遍的抽象的价值原则。实际上,个人生活在实践中、在社会关系中,实践和社会关系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自由作为一种实践状态和社会关系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如今的社会中还存在封建残余、专制思想、阻碍民主发展和自由权利的力量,自由主义仍保持有积极的社会批判的价值。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不合乎自由主义观念,因而,发生了自由主义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矛盾。中国的自由主义从过去到现在都具有两重性,它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关系同样是二重的。

综上所述,对于当今的自由主义思想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针。要接受过去“左”的教训,对“自由主义”,宜当作学术领域“百家”中的重要一家、一派,让各种学派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批评,用以发展科学真理,繁荣学术。

参考文献:

[1]姜志强,尚丽琴.从自由主义的自由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由[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256.

[3]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J].开放时代,1999,(8).

[4]王毅“.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8,(2).

[5]明子夫.论马克思主义自由对资本主义自由的扬弃[J].理论学刊,2004,(9).

[6]黄力之.也谈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J].哲学研究,2000,(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8]陆剑杰.中国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哲学研究,1999,(11).

[9]张铮.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中国[J].学理论,2009,2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