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

李桂芬

李桂芬

(苏家屯区中医医院110101)

【摘要】中医治未病是预防保健的重要的方法,其理论基础雄厚,经验丰富,简单易学,效果明显。中医保健养生是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已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保健养生方法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383-02

1、中医治未病

《内经》中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1]唐代有位名医说:“上工治未病”。意思是说:最高明的医生是在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发现苗头并及时调理,让人一直保持健康的状态。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等方面。

1.1未病先防

在“未病先防”方面中医有其独具的特点,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方法。宋代太医窦才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2]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在人体进入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及时干预,匡扶正气,通过针灸、食疗、刮痧等多种方法调节阴阳平衡,让人体回复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灵枢.邪客》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未病先防就是强调养护人体的正气,防御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东汉名医华佗创建五禽戏健身法来防治未病、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治未病、唐代医家孙思邈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手。

1.2既病防变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有病早治的这一重要原则,同时必须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注意其传变规律随时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病邪深入传变,这就是既病防变。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任何一部位发病都能影响到整体失调,这种失调所导致的疾病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与联系,是临床治未病防病既变的前提。根据疾病的某些传遍的规律,进行干预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扩散和病情扩大。既病防变就是这种先于病机的前瞻性、预见性治疗。

2、中医保健养生

现在人们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在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生活的质量,关注身心健康。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在于调摄人体自身的精气,控御人体自身的情志,适宜调理饮食,动静结合,以维持平和的状态,达到强身健体,颐养天年的目的。

2.1调养精神与情志

现代人处在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心里压力很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引发心里问题。所以一定要学会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3]七情过度,精神过用,可以伤神,以致形体受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4]要求我们少思寡欲、胸怀宽广、乐观,以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是精神始终保持正常的状态,从而使神明而形安。《黄帝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指出:“清静则肉凑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6]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排除杂念,避免过度情志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养好精神与情志,以达到心安神宁,气血通畅,身体健康。

2.2调理饮食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饮食结构的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是人类的首要生活条件,不合理的饮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的因素,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因此饮食调理尤为重要。

《吕氏春秋》曾说:“肥肉美酒,勿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5]所以《医学心悟》主张:“莫嗜膏粱,淡食为最”。[6]这些都说明清单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方案。[7]饮食应当尽可能全面而均衡,以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

孙思邈主张“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这种似饥非饥,似饱非饱的饮食原则对人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养生录》提出饮食六宜,即“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轻些”。系统提出了进食在时间、速度、数量、味道、质地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实际要求。这些主张都反映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科学精髓。

2.3运动养生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这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对我们的告诫。

这里的劳包含运动、活动和劳作。也就是说,要想长寿,要掌握好劳动的度。不要不活动,也不要过于活动,以至于疲劳不堪。

中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动与静应当保持相对的平衡。经常适当地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四体常勤,则五脏气血旺盛,肌肉丰满坚实,关节运动灵活,百脉通勤,故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加强和活跃了生命机能。我们要“小劳”,但切勿“过劳”。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轻则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精神疲惫,肌肉消瘦;重则筋骨、肌肉劳伤,引起腰痛、关节疼痛等。《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8]因此任何体力劳动都不可太久,要量力而行,应“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过久则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会对形体造成损伤。特别是饥饱劳作、强力劳作,更是伤人致病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任何其他理论所不能相比的,按照中医防病、养生、保健的理论去指导人们生活、饮食、工作、学习,就能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即中医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境界。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不要等到疾病发生才想去治疗,关注健康、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更重要。

参考文献

[1][7]《黄帝内经》.

[2]宋.窦才《扁鹊心书》.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素问.上古天真论》.

[5]春秋.吕不韦《吕氏春秋》.

[6]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8]《素问.举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