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馈控制理论预防产后大出血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前馈控制理论预防产后大出血的效果观察

周玲红

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湖南永州425006

【摘要】目的探讨前馈控制理论预防产后大出血的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86例产妇临床资料,其中2017年1月前的29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2017年1月后的39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给予前馈控制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以及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理论对于预防产妇大出血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明显降低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几率,降低产妇生产过程中的出血量,有效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性。

【关键词】前馈控制;产后大出血;效果观察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feed-forwardcontroltheoryinpreventingpostpartumhemorrhage.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of686casesofmaternalclinicaldatafromJune2016toJune2017inourhospital,including295womeninthecontrolgroupbeforeJanuary2017,andgivingregularobstetriccare;AfterJanuary2017,391womenweregivenfeedforwardcontrolinterventionastheobservationgroup.Toobserveandcomparetheincidenceofpostpartumhemorrhageandtheamountofbloodlossinthetwogroups.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observationgroupwas95.35%,significantlyhigherthan74.42%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feedforwardcontroltheoryforthepreventionofmaternalbleedinghassignificanteffect,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riskofmaternalpostpartumhemorrhageoccurred,reducematernalbloodlossintheprocessofproduction,improvematernalandfetalsafety.

[Keywords]feedforwardcontrol;Postpartumhaemorrhage;Resultsobservation

产后出血属于临床产科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是指产妇在分娩胎儿24h的出血量超过500mL[1],近年来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改革,使得临床产妇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得临床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前馈控制亦被称为“预先控制”、“预防控制”,其本意是在某个状态来临之前,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确保该状态得到增益或衰减[2]。这一理论在医学预防疾病方面、以及对护理质量的管理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前瞻性控制意义,因此为确保产妇生产质量和胎儿的安全,以及为基层医院提供相关指导性建议,我院自2017年开展了前馈控制理论预防产后大出血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86例产妇临床资料,其中2017年1月前的29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2017年1月后的39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给予前馈控制护理干预。已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其中观察组年龄23~36岁,平均(26.8±4.6)岁;平均孕周(38.4±0.6)周;经产妇178例,初产妇213例;剖宫产87例,阴道分娩304例。对照组年龄24~37岁,平均(27.1±4.2)岁;平均孕周(38.6±0.4)周;经产妇134例,初产妇161例;剖宫产66例,阴道分娩229例。两组在以上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2017年1月前的对照组产妇,均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而2017年1月后收治的产妇则给予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

1.2.1成立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干预小组选拔具有3年以上丰富经验的产科护理人员组成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干预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并由产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分别担任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所有小组成员均在正式实施前馈控制护理干预前接受为期3个月的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

1.2.2孕期前馈控制针对接受产检的观察组产妇,严格做好个人生育及孕产史,并在保障患者隐私前提下询问既往史,对具有产后大出血危险因素的高危产妇做重点标记和监护。对无法耐受或不宜妊娠者则做好产妇及配偶思想工作,及时选择正确方式进行终止妊娠。同时做好健康教育,详尽指导如何控制呼吸、控制腹压;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干预,通过有效沟通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

1.2.3产程前馈控制在产妇达到第一产程期间,密切观察产妇宫口开张状态、子宫收缩强度及频率、胎头下降及其位置,必要时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给予缩宫素。同时注意观察产妇情绪变化,给予鼓励性和安慰性语言帮助产妇分散疼痛注意力和树立信心。可适当给予产妇高热量的食物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其体力。在到达第二产程时,则指导产妇正确应用腹压;此过程中对于产检中的高危产妇则安排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同时做好预防工作,如提前建立静脉通道;对于产程时间较长的产妇则待胎肩露出后即肌注缩宫素,以提高宫缩减少出血。胎儿完全娩出后的第三产程,仔细检查胎盘是否自然剥离、是否完整;同时护理人员帮助产妇按顺时针按摩子宫;并对软产道进行检查,发现损伤及时进行缝合;做好出血量的测量工作。一旦出现产后大出血,应立即进行对症处理并输血输液,确保病情在可控范围内。

1.2.4产妇在胎盘完全娩出后的2h内仍需要在产房内接受密切观察,通过床边监护仪对产妇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向产妇做好健康教育,告知分娩结果以及产后注意事项,确保产妇情绪稳定。如发生异常情况,则需要立即向主管护师进行上报并采取对症治疗和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并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版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并采用X2检验;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以及出血量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以及平均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以及出血量的比较[n(%),±S]

3讨论

临床上对于产妇而言,出现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多较复杂,因此如果不做好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干预,一旦在临床上突发,往往因为应对不及时或忙中出错而导致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对产妇、胎儿,以及对其家庭和医院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本研究对观察组所实施的前馈控制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容易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形成了合理有效的预防控制干预手段,从而从源头上对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规避和阻止。针对临床上较易引起产后出血的宫缩乏力[3],我们要求护理人员在产检时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使产妇提前对这一现象进行感知,并指导产妇如何做好应对措施来降低其影响;产程中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又使得患者在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减少因恐惧、焦虑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4];分娩结束后,护理人员仍然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后检查也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产妇的密切监测以及时对产后出血量的测定,更是从根本上确保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5]。

故本研究中自实施前馈控制理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自实施前的4.30%下降到2.05%,同时产后出血量也较实施前的(412.7±112.7)mL下降到(256.3±60.4)mL。这些也与王燕萍[6]等的研究相近,充分说明只要临床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前馈控制理论的要求和操作,坚持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必然能够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并降低其危害性。

综上所述,前馈控制理论对于预防产妇大出血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明显降低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几率,降低产妇生产过程中的出血量,有效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梁征.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案分析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245-246.

[2]陆宏伟.前馈控制在产科连台手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11):823-825.

[3]玄海兰.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9):1640-1641.

[4]林晓燕.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9):70-71.

[5]孙海英.产妇产后出血169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4736-4737.

[6]王燕萍.前馈控制在产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新疆医学,2017,47(7):78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