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清总胆汁酸检验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血清总胆汁酸检验的临床意义

李慧荣

李慧荣(黑龙江省通河县人民医院1509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26-02

【摘要】目的讨论血清总胆汁酸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结论当肝功能损害时,虽然胆汁酸和胆红素都是从胆汁中排泄,但血清胆汁酸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即胆汁酸比胆红素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而且血清胆红素受着生成率、器官灌注等因素影响,因此不一定能直接反映排泄器官的功能;而胆汁酸代谢主要受排泄器官所控制,因此能特异地反映有关排泄器官的功能。

【关键词】血清总胆汁酸检验临床意义

1病理生理和生化特性

胆汁酸(bildacid)是胆汁中固体物质含量最多的一种,是胆固醇代谢最终产物,是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在正常人的胆汁中,胆汁酸有两种形式:初级胆汁酸(primarybileacid)和次级胆汁酸(secondarybileacid)。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而来,主要成分为胆酸(Cholicacid,CA)和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1icacid,CDCA)。初级胆汁酸储存于胆囊中,并在餐后通过缩胆囊素(cholecytokikin)的调节使胆囊收缩随胆汁分泌到肠道。在肠道中,一部分初级胆酸通过细菌的分解代谢成次级胆汁酸,主要成分为脱氧胆酸(desoxyeholicacid,DCA)和少量的石胆酸(1ithcholicacid,LCA)以及微量的熊脱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acid,UDCA)。

人体每天合成胆固醇1~1.5g,其中0.4~0.6g在肝内转变成胆汁酸,而消化脂类食物每天需12~32g胆汁酸,所以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机体主要通过肝肠循环将排入肠道的胆汁酸吸收再加以利用。每天进行6~12次肝肠循环,从肠道重吸收入肝的胆汁酸总量可达l2~32g。每次由肝排入肠道的胆汁酸约95%为肠壁重吸收,仅小部分随粪便排出。

健康成人胆汁酸贮存量大为3~4g,每餐后约2倍于此数的胆汁酸进入肝肠循环,而每天经肝处理的胆红素不足300mg,就肝负荷而言,对胆汁酸是胆红素的100倍,因此当肝功能损害时,虽然胆汁酸和胆红素都是从胆汁中排泄,但血清胆汁酸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即胆汁酸比胆红素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而且血清胆红素受着生成率、器官灌注等因素影响,因此不一定能直接反映排泄器官的功能;而胆汁酸代谢主要受排泄器官所控制,因此能特异地反映有关排泄器官的功能。

2胆汁酸的检测

2.1测定方法循环酶法,血清中的胆汁酸被3α-羟类固醇脱氢酶(3α-HSD)及β-硫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型(Thio-NAD)特异性氧化,生成3-酮类固醇,同时Thio-NAD被还原成β-硫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Thio-NADH)。新生成的3-酮类固醇在3α-羟类固醇脱氢酶(3α-HSD)及β-硫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NADH)存在下,还原成胆汁酸,同时NADH氧化成β-硫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型(NAD)。这样,血清中微量的胆汁酸在多次酶循环的过程中被放大,同时可生成的Thio—NADH被扩增。在405nm处测定Thio—NADH吸光度的变化值,可求得血清中胆汁酸的含量。

血清中胆汁酸在冰箱中保存(4℃)时1周以内稳定,冷冻保存(-20℃)稳定3个月。

2.2参考范围循环酶法:0~l0μmol/L

3常见疾病

3.1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脏疾病;肝淤血。

3.2其他疾病

胆汁淤积综合征;肺心病急性期;心衰;节段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4临床思路

4.1除外非疾病因素

4.1.1血清胆汁酸的浓度在饭后上升,因此应注意采血时间。不进行负荷实验时,应严守早晨空腹时采血的要求。

4.1.2胆红素>50mg/ml,乳糜>3000浊度,溶血>500mg/ml,维生素C>100mg/ml时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4.2空腹血清胆汁酸测定的意义

4.2.1急性肝炎肝炎时肝细胞(hepatocyte)损伤,不能有效地摄取经肠道回吸收的胆汁酸,致使胆汁酸池变小,血中胆汁酸升高。急性肝炎早期,血清中胆汁酸含量增高。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比较,急性肝炎两项指标都较敏感,但哪项更敏感,意见尚不一致。有人认为胆汁酸对于评价急性肝炎恢复期优于常规肝功能试验,因观察恢复期患者时发现常规肝功能试验已恢复正常时,血清胆汁酸仍异常,且与组织学观察相一致。

4.2.2慢性肝炎血清胆汁酸可用于区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非活动性肝炎。当TBA>20μmol/L时应考虑慢活肝,而TBA<20μmol/L时考虑慢迁肝。有研究表明,对慢性乙肝患者而言,随着病情的加重,胆汁酸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病情中度以上患者,异常率达到93.6%~l00%。

4.2.3肝硬化肝硬化时尽管胆汁酸合成总量下降,但由于肝实质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处理胆汁酸能力下降,因此血中胆汁酸水平升高。而且由于门静脉系统分流,门-腔静脉旁路形成,胆汁酸不再局限于肝肠循环(emero-hepaticcirculation)中,而直接进入腔静脉,使血清胆汁酸进一步升高。胆汁酸的测定对肝硬化的诊断有较高价值,且较常规实验敏感,肝硬化时胆汁酸阳性率高达95%,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率仅为20%。肝硬化不同时期胆汁酸均可升高,即使在肝硬化早期,胆红素(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等肝功能指标正常时胆汁酸仍可见升高。晚期TBA升高更为明显。肝硬化时TBA常大于30μmol/L。

4.2.4胆汁淤积综合征(cholestaticsyndrome)肝癌、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婴儿肝炎综合征时,由于肝脏排泄和从门静脉摄取胆汁酸的功能障碍,使得胆汁淤积,血清胆汁酸明显升高。

4.2.5鉴别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血清胆红素活性受红细胞破坏影响,而胆汁酸活性不受其影响。所以溶血性黄疸时胆红素增高,而胆汁酸正常,肝细胞黄疸时,两者均增高。

4.2.6慢性肝炎估计和判断预后慢性活动性肝炎时,成功地治疗后血清胆汁酸浓度下降,而在临近复发时,尽管转氨酶仍正常,而血清胆汁酸却已升高。

4.3餐后2h血清胆汁酸测定的意义

对于肝病的诊断,测定餐后2h血清胆汁酸浓度比测定空腹血清胆汁酸浓度敏感。空腹时大量胆汁酸储存于胆囊内,进食引起胆囊收缩,大量胆汁酸进入肠道,这些胆汁酸经肝肠循环回流入肝脏,给肝脏一次胆汁酸负荷。肝细胞轻度损害时胆汁酸清除率即下降,即轻微的肝损伤即可引起餐后血清胆汁酸明显升高。因此测定餐后2h血清胆汁酸浓度,可观察肝细胞的微小变化,对早期肝病的诊断极有价值,可大大提高对肝病诊断的阳性率。

参考文献

[1]檀风海,张彦.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7,17(4):327.

[2]杨昌国,许叶,吕邦太,等.血清总胆汁酸酶法测定及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1997,1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