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基本理论关怀低段学生渐进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立足教育基本理论关怀低段学生渐进成长

陈带弟

柘荣县楮坪中心校福建宁德355300

【摘要】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渐进、逐步点滴积累的过程。小学低段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性格幼稚,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本文就从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从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兴趣、鼓励引导三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成长。

【关键词】教育;兴趣;习惯;成长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渐进、逐步点滴积累的过程。它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进行。小学低段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性格幼稚,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他们谈何“全面和谐发展”?他们需要的是渐进成长。因此,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成长?本人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启迪教育——培养习惯互助发展

(一)教给方法,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艾德勒说过:“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仅仅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教学生用师生事先约定好的代表性符号进行自学(如对会读的字打“√”;上不懂的音、义打“?”;字音要注意的地方如用“”),这样启迪学生按照统一的要求,有意识练习,坚持不懈地趁早进行自学习惯的起步训练,为今后的“好读书,读好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监督,促进学习资源的共享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这句谚语十分形象地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根据一年级教材编排特点,给学生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课前鼓励学生在家预习,由家长检查后签名。课中找合作伙伴分享字音拼读。鼓励优等生能认识常用字,会口头组词,说或写生活中的句子;中等生能掌握文中字的音、形、义;后进生能看图猜出生活中见过的字,再试拼会读的字。学生在互动中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二、给予教育——激发兴趣感悟乐趣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万事开头难!”,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所执教《家》这课时就充分利用教材儿童诗特点和农村学生有利的生活经验,揭题时举例xx的家,接着让学生学会用“家”说自己的家。然后质疑课文中又说到谁的家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认识图中展现熟悉的生活画面:蓝天与白云,树林与小鸟,泥土与种子,小河与鱼儿,我们与祖国,并引导边看图边想,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谁的家在哪里?什么是谁的家?为什么?)。课中以引读(━━是━━的家)的教法让学生练习填空。扩展时请为他、她、它们找家的活动,学生的“我会,我会!”“我来,我来!”一声声淹没了课堂,从而激起爱家爱国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众多,难以一一列举,笔者认为,要善于抓住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好奇的、带有娱乐性的一些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有心为之,长此以往,学生将不断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二)肢体表演,感悟生命运动的意义

心理学家说:“儿童好动,让肢体动起来,有利于学生各方面智力的开发,多器官的协调。”汉语拼音教学就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解决了枯燥,混淆不清的难点。如翘、平舌音借助一手弯(ch、ch、ch)或伸(z、z、z);前鼻音借助两手,左手当上面的牙齿面,右手当舌头,慢慢伸向上门牙后,再把嘴巴合上;后鼻音用手按住脸旁“a”发音检验凹下去的地方就发准了。借助肢体表演编儿歌,如泼水PPP(双手做泼水的动作)等。让学生感悟“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一笑一颦中渗透进学生的心坎里了。

三、激励教育——鼓励引导渐进成长

(一)捕捉亮点,引领学生快乐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在实践中,每堂课教师用智慧的眼光及时捕捉微不足道的闪亮点。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形式,通过互评的手段证明某某今天成长了。用一张小小的图画纸片,用一枚“奖”字印章,用一把笔,简单记录下了学生的成长足迹。实践证明:学生的一双双小眼正盯着,一双双小耳正听着“今天我表现怎样?”。心灵的声音在呼唤:成长,成长,快乐成长!

(二)渐进训练,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

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多读,且要求读的方式要多样,决不能迷恋于多练,而应该善练。比如,教学指导“读”时,可分四个阶段扎实进行:初读阶段,自己认读,质疑问难;合作阶段,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落实检查正确读的工作;竞赛阶段,鼓励有价值的个性朗诵,聆听个性的声音;延伸阶段,展示个性,编织五彩的舞台。

笔者正是应用以上方法,经阶段尝试,取得一些可喜的小收获:

1.学生的自我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让教师尝到付出辛勤的努力后的一些安慰。

2.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的兴趣比往届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实践出真知。

总之,教育是一种关怀,一种博大的关怀,如同冬日的阳光,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温暖,在这种关怀下,没有“差生”,只有暂时还没取得成功的学生。教育是一种期待,学生们时刻都能深深感到教师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比现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