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郭有林

四川省渠县天星镇第一中心学校郭有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进而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今社压力。学校的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也面临着学习、升学的压力,心理承受力不强,心理压抑得不到疏导;其次,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非常突出;再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出现问题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生的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素质较差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学生受着学校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校园里的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此外,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教师应发挥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几个专职教师,还应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尊重理解学生,主动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的心态保持健康,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加强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因此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也增强了,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进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多数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关。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优生,对中层生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中层生和后进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可能会人为的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严重挫伤,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多用激励教育,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到具体细微中去。我们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让学生在我们的激励下不断进步。

教师应掌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还应育好人,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指导。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依靠学校是不够的,社会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调查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获得家庭的合作,帮助家庭发挥教育功能,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成才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都要主动加强沟通,时刻注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家庭成员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环境,让每个青少年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