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肿瘤标志物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乙肝肿瘤标志物的临床研究

常守剑1刘俊保2

常守剑1刘俊保2(通讯作者)(1修武人民医院河南修武454100;2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肿瘤标志物及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我们研究了60例大三阳乙肝者。30例用红花清肝丸治疗,30例不用药治疗,观察2组肿瘤标志物的变化,采用并进行5年后的长期随访。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1.红花清肝丸对AFP、AFU、r-QT,CEA四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2.长期随访(五年后)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3.长期随访(五年后)红花清肝丸的癌变率明显低于非用药组。结论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治疗,经治疗可降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使血清HBVDNA浓度明显下降,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浓度呈正相关,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

【关键词】乙肝病毒携带者肿瘤标志物肝癌

我们从2005年观察乙肝病毒携带者肿瘤标志物及与肝癌的发病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

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癌胚抗原(CEA)r-谷氨酰转肽酶(r-GT)浓度的变化是检测肝癌的常见标志物,我们从2005年开始筛选大三阳乙肝病毒(HBV)携带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年龄29~52岁,平均41±5.3,男14例,女16例,对照组30例,年龄31~51岁;平均39±6.02,男13例,女17例。2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2方法

按病例标准[1],选择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对照组30例,试验组服用拉米扶定(0.1一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服1个疗程为治疗期限,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

3结果

3.12组甲胎蛋白(AFP)治疗前后浓度改变(X±S)ug/L,见表1。

表1三组对AFP改善程度(差值)比较

例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试验组3017±2.2511±1.23±0.5

对照组**3015.6±1.716.8±1.50.11±0.1

**与试验组比较P<0.01,*与试验组比较P>0.05。

3.2三组α-L-岩藻糖苷酶(AFU)治疗前后浓度改变见表2。

表22组对AFU改善程度比较U/L(X±SD)

例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试验组3015.57±3.111.4±1.83.02±0.2

对照组**3014.04±0.1714.05±0.20.2±0.04

**与试验组比较P<0.01,*与试验组比较P>0.05。

3.3三组治疗后,r-GT改善程度比较U/L

表32组对r-GT改善程度比较U/L

例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试验组3027.5±4.416.2±4.413.2±2.8

对照组**3026±6.325±6.10.11±1.5

**与试验组比较P<0.01,*与试验组比较P>0.05。

3.4三组治疗前后CEA改变比较(X±S)ug/L

表4三组治疗前后CEA改变比较U/L(X±SD)ug/L

例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试验组305.8±0.74.2±0.64.6±0.12

对照组**306.36±0.56.35±0.20.011±0.01

**与试验组比较P<0.01,*与试验组比较P>0.05。

4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感染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其危害主要在于大约20-40%的病人经不定期多年的肝脏炎症损伤后,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红花清肝丸抗病毒作用给人们带来了惊喜。

乙肝病毒久治不愈可并发为肝癌,尤其是大三阳患者,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肿瘤组织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常组织内[2],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r-谷氨酰转肽酶(r-GT),癌胚抗原(CEA)是临床上公认的肝癌肿瘤标志物[3]。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这些肿瘤标志物。本次试验将6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用中药治疗,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结果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过治疗AFP、AFU、r-GT、CEA浓度均有所下降。明确了乙肝病毒大三阳患者用红花清肝丸可以预防肝癌的发生。

抗病毒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长期疗效,特别是在预防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方面的作用,在随机、对照的试验中60例病人在治疗后随访5年,随访期间,5年后红花清肝丸1例检查到HCC,未用药组4例检查到HCC。说明红花清肝丸能降低肿瘤标志物的浓度,预防HCC的发生。安全性观察未见其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全楚,张重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5):440-443.

[2]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对我国抗乙肝病毒治疗的影响,侯金林,孙剑《中华医学杂志》,2005.1(85):17.

[3]红花清肝丸联合苦参素治疗乙型肝炎临床观察,郭翔飞,基层医学论坛,2005,V19,N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