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1

浅议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

李毅

李毅重庆市大足县万古镇中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但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是最具开放性,最富创新内涵的人文学科。教材所选取的那一篇篇美文佳作,是蕴含创新内质的沃野宝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中心任务。那么,如何在当前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师率先更新观念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教育的不断更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作为教师首先应解放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处于一种从属被动的地位,没有自由的言论,没有主动的参与,学生何来创新灵感呢?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次,教师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跳出来,转变那种防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再次,应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却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这就要求淡化选拔意识,强调育人功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基本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填鸭式”,学生作为“蓄水池”和“录音机”,这样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思维火花的产生。而新的教育理念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上来,让一言堂变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尤其是课文的理解和开放性话题,不求答案一致。况且,一篇课文,一个话题就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认识,作为教师,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引导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师”,以“唯实”的精神,勇于发表见解,敢于创新。因此,教师应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大胆实践,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观。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土壤是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型的教学课堂是生活本来面目的再现,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宽松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教师要精心营造教学的氛围,创设激情情境,引学生入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主动交流,唤醒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生活,把从中产生的感悟与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调动了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更加激发了他们潜藏的灵感和创新欲望,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增强自信心,敢于创新。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提倡学生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既领会教材,又不迷信教材的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新钥匙”。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将“质疑”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唱主角。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