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耻教育”看历史教师的使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1

从“国耻教育”看历史教师的使命

田占芳

田占芳

(满城县职教中心河北满城072150)

任何一个学过历史的人,都会深切感受到: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患频仍,灾难不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场场屡战屡败的对外战争,一次次英勇奋起,前仆后继的不成功革命,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太多的国耻,于是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上,国耻教育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对于我们的历史教师,让学生牢记国耻便成了我们不容置疑的责任。

这是“国耻”:①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刀光火影,灾难沉重;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劫难重重;③济南惨案、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血泪悲愤,发指罪行。

中国近代史的这一幕幕,激起了同学们的满腔不平和仇恨,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累累的伤痛和悲哀。面对这份沉重和无奈,我们总是会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和教训,而我们的中学生首先会想到的是东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以及他们凶残而狰狞的面孔,进而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无情真理。于是心中这种沉重和耻辱在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愤恨中得到了暂时的宣泄,我们似乎找到了原因,历史教育的使命也似乎完成了。

然而我认为: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如果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是一种缺憾。

停留在感性层面的国耻教育是肤浅的,它不仅不能帮助我们客观全面的认识历史,长久下去甚至会在学生心中埋下一份挥之不去的压抑和消极。比如我们在学习《南京条约》的时候,老师总会突出强调这个条约是多么的不平等,对中国的危害有多大,影响有多深等感性的知识,而不去告诉学生,实际上这个条约签订时举国上下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强烈的耻辱感,也不会提到,被我们称之为卖国贼的几位清朝官员甚至觉得签订这个条约是为国家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因为他们认为议定关税即可增加清政府的收入,又可以防止海关人员中饱私囊。再比如,中国在承受侵略和耻辱的时候,和我们一海相隔的近邻日本也在遭受同样的苦难,也几乎是先后,两国都发动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只不过日本的“明治维新”轰轰烈烈,使之后来居上,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只能昙花一现,空留遗恨.这是为什么,恐怕不仅是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员的卖国所能解释清楚的.

这些无疑提示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近代国耻教育除了提供给学生情感的宣泄外,更应该启发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激动的心情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能说中国近一百多年的落后或停滞仅仅与一个清政府和少数人有关,而和我们自己无关吗?当然,我并不是为他们开脱罪责,只是我想,我们不能仅仅是让学生通过近代国耻教育认识到今天的得之不易,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的不幸就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历史上民族的弱点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得到避免和克服。近代国耻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起到一种“忆苦思甜”的效果更应该使学生从近代国耻中反思我们自身的不足。从而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并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恐怕不是仅仅通过对历史上腐朽政府和外国列强的愤恨就可以达到的。

所以我认为,中国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的使命是神圣的。我们应以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命运为己任,高中历史教学的首要问题不仅是让学生懂得热爱祖国,更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的什么,要明白爱什么,首先必须具备理性的判断能力而不是接受和盲从,近代国耻教育不应仅仅让学生留下伤心的记忆,更应该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并切实的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收稿日期: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