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赵俊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赵俊巧

赵俊巧

(侯马普天通信电缆厂职工医院山西侯马043000)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在高血压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6年4月,门诊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174例,随机对照分组,西医组、中医组各入选对象87例,均给予西药一线降压药物治疗,中医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个体化治疗。结果:中医组退出5例,西医组退出7例;第8周,中医组24h平均动脉压变异性、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低于治疗前,且中医组低于西医组,中医组血压控制率100.00%高于对照组92.5%(7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结论:中医治疗高血压可降低血压变异性,提高血压控制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病;高血压;中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080-02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后者是人类死亡的首位病因,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达19%,且仍逐年上升,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尚不自知、未获得控制[1]。控制血压水平,有助于减轻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靶器官慢性功能障碍疾病发生风险,降低全因死亡率。西医治疗高血压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疗效肯定,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联合用药可能增加患者负担。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历史悠久,古今名医都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2]。本次研究试评价中医在高血压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4月,门诊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原发性高血压病,以血压上升就诊;②年龄18~75岁;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类型重大器质性、系统性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②继发性高血压;③存在药物禁忌症;④认知、精神障碍;⑤无法获得随访;⑥依从性差;⑦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⑧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⑨拒绝接受研究。退出标准:①未获得随访;②误漏诊;③新发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④依从性差;⑤违反科学实验原则;⑥严重与高血压无关的负性事件,如创伤性骨折;⑦采用计划的药物治疗;⑧医师要求终止研究。共入选对象174例,其中男112例、女62例,年龄44~73岁、平均(62.6±10.5)岁。病程6个月~2.4年,平均(1.6±0.5)年。疾病严重程度:1级70例、2级104例。吸烟96例,饮酒61例。仍工作42例。合并其他类型基础疾病46例,骨性关节炎11例、慢性支气管炎21例、动脉硬化14例。证型:风阳上扰型61例、肝肾阴虚型60例、气血亏虚型30例、痰浊上蒙型23例。受教育年限(8.4±5.2)年。据入院顺序,随机对照分组,西医组、中医组各入选对象87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合并基础疾病、证型、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西医组: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1》,推荐的西药治疗方法,选择一线药物。首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片,20mg/次,1次/日,同时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同时联合苦味剂调制而成的苦味剂,用法与中医组同。中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1)药物治疗: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法,辩证论治,主要方法包括补益法、活血化瘀法、镇痉法、消导法、攻下法等,对于伴肾气虚证者,给予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等,或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对于兼有血瘀证患者,可适当增加赤芍、钩藤、牡丹皮、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也可给予泽泻汤,肝内风动、阴虚阳亢证则需平肝熄风,主要方剂为平肝降压汤、养肝熄风汤,所有方剂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开据。(2)食疗:辩证摄食,根据食物四性五味,进行食疗,如风阳上扰,可多食芹菜、绿豆、莴苣、西红柿、菊花、茄子、香蕉、黄瓜等寒凉温食,药膳安排葛根粥、菊花粥等,可饮苦丁桑叶茶、菊花茶,肝肾阴虚:宜食银耳、枸杞子、黑枣等补益肝肾食物,药膳宜桑椹粥,气血亏虚宜食大枣、银耳、芝麻等补气养血食物,药膳当归炖猪蹄,茶饮龙眼红枣茶等,痰浊上蒙者宜食白萝卜、紫菜、玉米等,药膳绿豆海带粥。(3)医嘱:同时医嘱患者,根据自然昼夜消长规律作息,阳虚者尽量居住向阳居所,阴虚者则宜凉爽清净的居所,忌强烈的情绪波动,也可进行运动治疗,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以静为主,若条件合适还可辩证取穴按摩经穴,如风阳上扰者,可按摩太冲、太溪、三阴交、风池、内关等腧穴。每隔2周来院1次,西医适当增减用药剂量,中医调整辩证疗法,连续8周。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第8周后1~2日,来院检测血压变异性,在白日(6:00~22:00)每0.5h检测血压一次,夜间(22:00~5:59)每1h检测1次,记录患者血压变异系数。调查统计血压控制水平。

1.4疗效判定

血压控制:小于80/120mmHg。

1.5统计学处理

以WPSxls数据表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统计,采用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Kolmogorov-Sminmov)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若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医组退出5例,西医组退出7例。第8周,中医组24h平均动脉压变异性、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低于治疗前,且中医组低于西医组,西医组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血压控制率100.00%,高于对照组92.5%(7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注:与中医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3.讨论

大量高血压疗效研究采用静态血压变化评价疗效,静态血压影响因素较多,易受白大衣效应等因素干扰[3]。本次研究采用动态血压作为结局指标,结果显示相较于西医组,中医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系数均显著下降,且除24h舒张压变异系数外,均低于西医组,提示中医治疗有助于降低病理性变异,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高血压可降低血压变异性,提高血压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21.

[2]宋银枝,叶仁群,宋群利,等.49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J].中医药导报,2012,18(9):10-12.

[3]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老年高血压特点与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建议[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7):6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