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

李蓉

李蓉(黄委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汛期水量和洪水流量减小,导致进入中下游基流减少;水沙变化不一致导致内蒙河道淤积萎缩严重;洪峰流量削减增加了十大孔兑高含沙洪水淤堵干流机会,径流年内分配变化必然给水资源管理、农业及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影响。本文分析了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

关键词:黄河上游;水沙变化;降雨;水库调蓄;

1流域概况黄河流域以河口镇(头道拐站)、桃花峪(花园口站)分上、中、下游,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长3472km,面积42.8万km2,水量丰沛,落差集中;下河沿至河口镇,流经宁蒙平原,河道展宽,比降平缓,两岸分布大面积引黄灌区。河口镇至桃花峪段为中游,长1026km,面积34.4万km2,中游段内绝大部分支流处黄土高原区,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和泥沙主要来源区。

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长786km,面积2.3万km2,现状河床邻背差4~6m,比两岸平原高出很多,是淮河与海河分水岭。

2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2.1来水变化黄河水沙不仅有来源差异,且年内年际分配也不同。据龙、刘两库蓄水时间将1952~1997年系列分:1952~1968年(天然)、1968~1986年(刘家峡单库运用)和1986~1997年(龙刘两库联调)三个时段。不同时段各水文站流量变化会随时间推移,与天然相比,流量不断减少,中下游河段较上游河段减少幅度更大。

2.2来沙变化随黄河流域用水不断增加,使进入干流河段水量不断减少,沙量也减少,加之干、支流上水保措施,使河道沙量减少。分析实测泥沙资料,各水文站来沙会随时间不断减少。河口镇站从天然年平均输沙量1.48亿t减为1974~1980年平均输沙量1.2亿t,再至1986~1997年0.487亿t,分别减少18.9%至67.1%;三门峡站从天然年平均输沙量17.4亿t减为1974~1980年12.22亿t,再至1986~1997年8.07亿t,分别减少29.9%至46.4%,汛期则从15.13亿t减少到11.99及7.64亿t,分别减少20.8%至50.5%。

2.3水沙关系变化统计黄河主要水文站在龙刘两库联调后(1986~1997年)较天然情况(1952~1960年)减水减沙情况如表2。

表2黄河主要水文站在龙刘两库联调后较天然减水减沙统计表(单位:%)黄河流域减水自上而下逐渐增加,减沙则不大,上游减沙幅度明显大于减水,无恶化水沙关系。中下游河段用水增加,汛期出现减水大于减沙,使中下游河段水沙关系有所恶化;年平均兰州站减水11%,利津站减水63%,为兰州5.7倍;汛期兰州站减水37%,利津站减水65%,为兰州1.8倍,淤积严重的7、8月,利津减水幅度为兰州2倍,中下游用水不断增加使中下游水沙关系恶化,可根据(断面含沙量与流量之比)来沙系数说明。

3黄河上游水沙变化成因3.1天然径流量减少兰州以上是上游主要产流区,天然径流量占头道拐99%以上,以兰州站为代表分析上游径流变化。从流域降雨量看,兰州以上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变化不大,90年代后有所减少,近20年平均473.9mm,较1960-1989年减少3.6%。兰州站天然径流量90年代后平均291.7亿m3,较1960-1989年减少18.4%;实测径流量减少更多,90年代后年均263.9亿m3,较1960-1989年减少21.6%唐乃亥站是龙羊峡水库入库控制站,径流条件基本不受人为影响,1950-1989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2512m3/s,1990年后平均只有1750m3/s,平均减小762m3/s,偏小30%。1989年以前年均径流量212.2亿m3,汛期平均129.3亿m3,1990-2009年均水量减为173.8亿m3,汛期减为103.9亿m3,较前时段分别减少18%、20%。90年代后降雨量减少不多,但雨强变化大、小雨多、降雨历时长导致径流量减少;由于气温升高、冰川退缩对径流影响大,同时气温升高造成湿地疏干,黄河径流涵养功能下降,使黄河径流减少。气候影响使天然径流量减少程度远大于降雨量减少程度。

3.2水库调蓄作用刘家峡水库和龙羊峡水库分别于1968年和1986年运用,两库联合运用极大改变天然径流过程,造成洪峰流量削减、年内月径流重新分配,同时拦截部分泥沙。

(1)调蓄径流,年内水量重新分配各月蓄泄结果,改变进入水库下游径流过程,汛期和非汛期水量分配发生变化,各月水量差异减小。如头道拐汛期和非汛期水量比例,在基本不受人为影响的1920-1968年为62:38,到1987-2009年为38:62,汛期水量占全年比例大幅减少。

(2)洪峰流量削减对龙羊峡水库运用以来7-10月不同流量级出现时间统计表明,初期运用阶段受1989年特丰水年影响,出库流量过程超过2000m3/s,但1000m3/s以上各流量级天数减少,小于1000m3/s流量级天数增加。1990年后正常运用阶段,入库大流量过程明显减少,其中流量大于1500m3/s天数年均13.9天,占汛期11.3%,出库流量均<1500m3/s;大于1000m3/s天数由年均42.7天削减为出库的0.16天;流量在500~1000m3/s的天数,入库71.2天,出库增加8天;流量500m3/s以下天数,由进库13.9天增加到出库43.7天,占汛期天数由9.2%增加到38.0%。进库洪水在出库时削减为中小水流量过程,使汛期大流量历时显著减少,小流量历时增加,流量过程均匀化。

3.3耗水量增加黄河宁夏和内蒙区间产流量很少,实测水沙量沿程减少,其减少量与区间引水引沙量密切相关。引黄用水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等,黄河上游引水主要集中在青铜峡坝上和三盛公拦河坝上游,其余河段引水量很少。50年代以来引水量呈波动增长趋势,至80年代后期引水量基本趋于稳定。从年均耗水量看,50年代头道拐以上为73.4亿m3,沿时序逐步增加,90年代增至123.6亿m3,2000-2009年平均约131亿m3。从50年代到90年代后头道拐站实测径流量减少95亿m3,耗水量增加近54亿m3,占水量减少量56.8%,引用水量增加直接减少干流径流量。

参考文献[1]侯素珍,常温花,王平,田勇,伊晓燕.黄河内蒙古河段河床演变特征分析[J].泥沙研究.2010(03)[2]申冠卿,张原锋,侯素珍,尚红霞.黄河上游干流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J].泥沙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