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介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龚霁晏斌周旋

龚霁晏斌周旋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科657000)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74例经CT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Hunt和Hess分级[1]为Ⅰ级32例,Ⅱ级20例,Ⅲ级14例,Ⅳ级6例,Ⅴ级2例,出血后6-72h内,经全脑血管造影均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对其中36例患者在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行介入治疗,根据动脉瘤的结构,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和弹簧圈、支架结合技术栓塞。术后给予脱水、缓解血管痉挛等治疗。结果:行介入治疗的36例患者成功栓塞35例,术后3月ALD评分优良33例,重残1例,死亡2例。不同意行介入治疗的38例患者,术后3月ALD评分优良7例,重残11例,死亡20例。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123-0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导致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2]。其病因最常见为动脉瘤,而传统的开颅手术存在创伤大、疗效差等问题,使此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因其微创穿刺、对病人损伤小、全身反应轻,诊治效果确切等特点,现已成为国内外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我科自采用介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来,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下面是我科自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对74例经CT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Hunt和Hess分级为Ⅰ级32例,Ⅱ级20例,Ⅲ级14例,Ⅳ级6例,Ⅴ级2例,出血后6-72h内,经全脑血管造影均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采用介入治疗和传统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我科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住的患者,共74例。入选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出血均为动脉瘤破裂所致。2.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3]。3.排外已有呼吸、循环衰竭或合并严重心肾疾病及有不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4.根据患者及家属是否同意行介入治疗进行分组,患者及家属同意行介入治疗的为治疗组,共36例患者,其中女20例,男16例,年龄32~71岁,平均43岁;患者及家属不同意介入治疗的为对照组,共38例患者,其中女21例,男17例,年龄31~70岁,平均44岁。两组间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2.方法

对治疗组患者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FD20.数字减影增强系统及影像处理工作站。在DSA下以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动脉鞘,上造影管,造影剂使用碘氟醇。本组患者经直接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和弹簧圈、支架结合技术栓塞治疗,成功栓塞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保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内压、止血、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及防治并发症。

3.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3个月后进行复诊,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4],ADL1~ADL3定义为优良,ADL4、ADL5定义为重残。介入治疗组优良率为优良率为91.6%,重残率2.8%,死亡率为5.6%;对照组优良率为18.42%,重残率为28.95%,病死率为52.63%。介入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种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个月后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ADL1ADL2ADL3ADL4ADL5死亡

介入治疗组3620103102

对照组382326520

4.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尤其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我国以往受条件限制,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低,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DSA在临床的应用推广,可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80%以上,确诊脑血管畸形率几乎达100%[5],拥有MRA、CTA等单纯检查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优势。由DSA发展而来的介入手术,用最小的创伤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符合目前医疗的最终理念,而且,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介入手术可以是“全天候”的随时手术,而外科手术还有时间窗的限制,即要么在动脉瘤出血后的3天内手术,要么在3周后手术,以避开血管痉挛和脑水肿的高峰期,但等待的过程往往使患者处于危险的被动状态,甚至失去治疗机会,导致死亡。因此,此技术具有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而成为国内外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是一种疗效良好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社,2006:780

[2]王维治.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社,2006:774.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4]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90.

[5]靳松,崔世民,张蕾丽等.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DSA评价和栓塞治疗(附126例报告)[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