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治疗小儿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胰岛素泵治疗小儿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红娟

陈红娟(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63515)

【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泵治疗小儿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11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胰岛素治疗,研究组予以胰岛素泵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小儿1型糖尿病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胰岛素泵小儿1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144-02

1型糖尿病患儿因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以维持生命。1型糖尿病患儿的强化治疗通常包括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两种[1]。本文主要研究胰岛素泵治疗小儿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11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均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患儿30例,女患儿25例;患儿年龄在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02)岁;病程为1~2年,平均病程为(1±0.13)年,予以常规胰岛素治疗。研究组中,男患儿28例,女患儿27例;患儿年龄在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62)岁;病程为1~2年,平均病程为(1±0.22)年,予以胰岛素泵治疗。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患儿均参考《临床内分泌学》确诊为糖尿病。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和通过;且均经患儿监护人签字同意。本次所选患儿均排除有药物过敏史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每日三餐前行皮下胰岛素注射,同时,医护人员按患儿的血糖水平对胰岛素的注射量进行调节。研究组患儿予以胰岛素泵治疗,胰岛素用量为全天0.75~1.00u/kg,其中40%~50%作为基础用量,余下量除以3用作餐前大剂量。

1.4疗效标准

两组均采用罗氏血糖仪及及罗康全优越型血糖试纸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3AM血糖,治愈标准为餐前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9.0mmol/L,血糖<2.8mmol/L为低血糖。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的表示用(x-±S),计数资料的检验用χ2,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后,对两组患儿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3AM血糖进行比较,研究组患儿血糖水平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较(x-±S,mol/L)

2.2两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低血糖12例,低血糖发生率为21.82%,研究组低血糖1例,低血糖发生率为1.8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发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无不良反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常发生于青少年中,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患儿因胰岛素β细胞功能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进而出现糖尿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以维持生命[2]。临床上认为,控制血糖可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患儿多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胰岛素泵即“人工胰腺”,能模拟正常胰岛素的分泌,通过输入基础量胰岛素来维持肝糖输出以满足外周组织的基础糖利用,24小时不间断向患者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3]。本次研究胰岛素泵治疗小儿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治疗小儿1型糖尿病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季坚卫,朱璐卡,吴莉萍.胰岛素泵和微调注射器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102,6(9):103.

[2]王艳.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6(8):94.

[3]张金华.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