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杨洪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杨洪年

杨洪年

吉林省榆树市八号镇中心小学杨洪年

兴趣就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最健康美好的情感。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兴趣,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我在实践的习作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激趣的方法:

一、模式潜诱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利于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模式,是长期性常规的方法。善教者,不是单纯地讲一篇课文,而是通过一篇课文的讲析,暗暗地撩动学生的写作情弦,引起和谐共振。这就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模式,如“声像创境”、“声像助读”、“声像触点”、“声像整合”、“声像扩展”、“声像示范”六环式教学模式等。在习作指导中,教师精心构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在形像生动的声像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调动起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比如:为了能够指导学生写好《石榴》这篇习作是,不是在习作前大讲习作技巧,而是找来几个生长不同时期的石榴,让学生认真观察其形状、颜色的变化,对其进行比较,还让学生品尝石榴,说说石榴的味道。

二、片断切入法

让学生从写片断入手,他们感到简单易行。片断积累多了,再指导他们将同主题、同题材的片断组合起来,此后他们便会觉得构写一篇文章并非难事,并由此激起写作的兴趣。

三、说文助写法

此法是先让学生口头作文,后写作文,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讲出自己的作文,然后师生一起再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斟酎语言,使学生在习作中互相激发思维、激发兴趣,既有利于吸收对习作的长处,又使每个学生的习作增加了更多读者。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四、激发兴趣,加强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1、互动日记

小学生好胜心强,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我在班级内建立了互动日记。把班级人数分为若干组,每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起名。于是一些很有特色的小组便成立了,如:春芽小组、夜莺小组、雏鹰小组、1加2小组等。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日记题目自拟,形式不拘一格,写完后家长进行评价,继而教师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想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于是非常重视每一次的写作,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愿望。另外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

2、课堂小练笔

就是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小练笔。因为小练笔紧扣课文,而且设计源于课文,有高于课文,老师要求明确,又有适当的提示,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创新空间,而且好多再可课堂上又集体讨论过,所以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兴趣盎然。

(1)、抓住典型例文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进行分项仿写。需要提醒的是,仿不是目的,我们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以提高写作能力。

(2)、凭借课文空白补写我们的课文有很多都具有留白艺术,如文末的省略号等,教学时,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对其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这一课时,指导员的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如果指导员能说下去的话,会说些什么?让学生有创意的续写。

(3)、延续故事情节续写教材中还有不少的课文故事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写话的机会。因此,教者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使故事有个结果。如:在教学《一只小鸟》这课时,我以'这只小鸟后来怎么样了为写作的话题续写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评价得当,乐于作文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无论写什么,无论写得怎样,你都要作出真诚的赞美。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在一次习作中,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在写我的妈妈时,习作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妈妈皮肤很白,经常扎着一根小辫,看上去很秀气。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这个句子写得非常的好,把妈妈的外貌特点写出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加油!)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习作教学,重在激趣。只有激发起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才不会害怕写作文,甚至喜欢上了写作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将来立足于社会,学到更多更大的本领,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