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ST-T段动态改变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心电图ST-T段动态改变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的探讨

林信环

林信环(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心脑电图室350005)

【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ST-T段动态改变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2例心电图ST-T段动态改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心电图ST-T是否动态改变分为ST-T动态改变组与非ST-T动态改变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统计分析两组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率。结果:心电图ST-T动态改变组患者,冠心病占82%,非ST-T动态改变组冠心病的发生率为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T段动态改变的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发生冠心病有较好的预测性。

【关键词】心电图ST-T动态改变冠心病糖尿病老年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29-01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明显上升,是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据我国一项为期十年的监测,北方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南方相对较低,其表现为典型的地域分布性。继往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其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可达3.5。再者,冠心病人群中糖代谢障碍率高达80%[2]。继往心电图ST-T动态改变是冠心病诊断常用的、经济的无创性诊断措施,但近年来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CTA检查已广为开展,心电图ST-T动态改变来诊断冠心病的可信度受到学者的质疑。但针对特定人群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拟采取心电图ST-T动态改变来诊断冠心病的可信度国内外研究不多。本研究拟收集我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一对比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心电图ST-T动态改变对其发生冠心病的评估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病人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行多次常规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且资料完整的102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我国糖尿病学会采纳的诊断标准。

1.2心电图患者均于冠脉造影前多次常规心电图检查。心电图ST-T动态改变判断标准:两不同时间测得的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改变≥0.1mV。

1.3冠脉造影术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桡动脉,沿降主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以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中1支或1支以上直径狭窄>50%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4分组根据术前多次心电图检查结果前后对比ST-T是否动态改变来分组。其中ST-T动态组50例和非ST-T动态改变组5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如:患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ST-T动态改变组中阳性者41例,阳性率为82%,其中1支病变27例,2支病变的12例,2支以上病变2例,非ST-T动态改变组13例,阳性率为25%,多为单支病变(10例),少数为2支病变(3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242,P<0.05),ST-T动态改变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高于非ST-T动态改变组。

3讨论

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机体异常代谢状态(如血糖控制不佳,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可导致动脉内膜功能紊乱。继而多型的细胞功能因此而改变,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小板功能不全,进而可使患者动脉内膜受到破坏。因此,此类患者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形成冠心病[3]。另外,由于糖尿病患者感觉常出现异常或较迟钝,其合并冠心病无明显胸痛者较多,这对疾病的诊治影响较大,所以寻找合适的方法对此类人群冠心病作早期排查显得十分重要。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因创伤性和技术设备要求高,且价格昂贵。因此,限制了冠脉造影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据继往观察发现,心电图ST-T段有动态改变可提高对冠心病的确诊率,临床医师可通过发现此类现象,尽早对患者行冠脉造影和积极治疗[4]。相关研究支持冠心病心肌缺血仍是常规心电图ST-T改变的重要因素[5]。本研究结果分析显示,ST-T动态改变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高于非ST-T动态改变组。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常规心电图ST-T动态改变在初步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其可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出现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对于无胸痛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次查常规心电图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对于ST-T动态改变者,应行冠脉造影术确诊。但因其诊断的特异性并不是很高且部分非ST-T动态改变组仍然有可能出现冠脉造影阳性,故对无ST-T改变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做诊断时仍需慎重。

参考文献

[1]孙佳艺,etal.,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监测.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003):194-198.

[2]吴兆苏,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1:5-18.

[3]桂明辉,etal.,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3(2):122-125.

[4]赵文雪,etal.,心电图ST-T段改变的动态变化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现代医学,2008.36(6):456-457.

[5]Abitbol,E.,etal.,Relationshipbetweentheischemicthresholdattheonsetofwall-motionabnormalityonsemisupineexerciseechocardiographyandtheextentofcoronaryarterydisease.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ofEchocardiography,2004.17(2):121-125.2.2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生长因子减少等因素有关。发病机理目前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血管学说:由于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供应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病变而闭塞,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加之神经细胞肿胀引起退行性病变。一种是代谢学说:由于血糖持续升高致细胞内山梨醇增多,肌醇减少,糖化蛋白产物增多及脂代谢异常等引起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轴突萎缩变性,甚至消失,髓鞘节段性或弥散性皱缩或脱髓鞘。甲钴铵可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合成,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经临床应用,甲钴铵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有一定作用,但仅用甲钴铵不能改善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丹参注射液由植物丹参提取物制成,主要成分是丹参素。实验证明丹参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TXB2水平,并能使明显增高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及肾素活性降低,从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本观察发现,在西药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肝、肾损害,表明在西药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