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数学阅读读出知识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课堂数学阅读读出知识能力

刘霞

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刘霞

在学科横向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把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引入数学教学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数学阅读,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课堂阅读的方法,通过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的内容讲析,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从语法、语句重心等角度分析内容,再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让学生从阅读中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解题的方法,并形成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中引入阅读法,是有其必要性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初中的学生读题能力较差,当初次接触一道文字题时,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学生能流利地将原题一遍读通顺,更多的情况是,初读时出现支支吾吾和断句错误,读不出语意的要领和语句的重心更是通病。试想,思考前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如若不理解题意,那对题的思考就成为空中楼阁了。俗话说,书读三遍,其义自现,所以,读懂做题方法,读懂题意是做题的关键,是做对题的基础。

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文字信息的阅读来开启心理活动,从而掌握新的过程。但数学阅读又有其特殊性。它包含了更多的语言符号的认读,这使得数学阅读的语言具有了符号化、抽象性的特点,同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要求思维严谨的学科,所以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更符合学科特点地去指导学生的阅读。

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做数学阅读训练时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权作抛砖引玉,以期同行们共同研讨:

一、读懂字词语句

数学语言不似语文语言的强调生动性,数学语言的第一特征是精准性。它的语言表达要求思维严谨、语意严密,不可有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词语和语句。当学生阅读数学讲析性语言时,特别是数学定义、公理及定理以及证明过程等,一定要理解每个字、每个词的含义,此时,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法,教师抓住关键词教给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因为只有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才能谈及运用。所以数学阅读,应以精读精析为主,大致分四步来进行:学生精读——教师精析——师生探究——学生回读。如有必要,对定义等,在回读中力求只字不差地背诵。

二、读明题干重心

讲析的内容读懂后,便是读例题。读例题依然要求精读,要读得认真细致,读明语意的重心才算读懂。特别是文字题,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一则题干本身较长,叙述性文字较多;二则重要信息往往是隐含在文中,散见其间,只有通过多读,去筛选出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类思考。现在的数学题与生活紧密相联,所以总有一些信息是与现实生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内容是起引子的作用,引导我们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思考解析中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却需要因生活情境不同而对答案有影响,如,租船、租车等不可能租半辆、花园的长度和宽度等不可能为负数,这就要才在解得的根中依据生活实际有所取舍。数学题的第二个特点是逻辑性较强,只有精读,才能搞清前因后果,理清层次顺序,从而找到做题的思路。所以,读题,要读出题干中的语意重心。

三、读出题图结合

数学知识是用抽象的文字去表达

一种抽象的理论,这就需要用直观的图形去辅助思维。我们常说要“数形结合”,其实,读题还需要做到“题图结合”。只有多角度去综合考虑,才有利于解题。初中数学题往往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的综合,此时的数学阅读就是一个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问题简单化的过程。例如求一个圆锥形物体的面积时,我们先要读出文字中所给的物体是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特别是底面积是否包含其中;其次,题图结合,将文字转化为图形,边读边画出与题意相关的示意图,进一步帮助自己理解题意;第三步,数形结合,从己知的数据依据公式去推导未知的数据,从而求出结果。由此可见,读题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从简单的文字起始,加入与图形和数据的结合,通过读题来促使思维的进一步发生,从而解决问题。

四、读出学习能力

能力来源于知识积累。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需要教师的重视、指导和逐步培养。只有在数学课堂中不断训练阅读,才能慢慢形成能力。数学阅读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通过阅读,学生能建立起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力;通过阅读教学,更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教师要从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因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而在数学能力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