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学业导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张晓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650106

摘要:培养高校学生的过程中要对实践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对专业的实践和应用要重视,将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水平进行高水平的训练,使他们成为正规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因此,要构建其运行模式,要理清学业导师“导学”的意义、“导师”的工作职责、指导方式以及制度保障。

关键词:学业导师;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机制

1.学业导师制实施的背景

以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红色教学资源优势,调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依托,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客观规律,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以学生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学业导师制。

学业导师制主要关注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具体内容表现为,一是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状况,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指导学生熟悉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做好学业规划;四是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参加专业考证和学科竞赛,为以后就业和考研奠定基础;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业导师的科研课题和大学生“三创”计划项目,进行专业的科研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新常态下育人机制模式的内涵与现实价值

协同育人模式既是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对教育理念的变革与教育方式的更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等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现实意义,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与社会价值。第一,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协同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统筹考虑三个层次的需求:专业人才、个体差异与协同主体,即将高校人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主体需求有机结合,三方协同参与,充分兼顾三方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第二,高效配置多方教育资源。各方协同主体拥有的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在协同育人模式下被综合利用,在教育过程中各环节有序流动,有助于实现多方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第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协同育人模式下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性的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第四,实现人才的协同就业。多方社会资源与协同主体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更为合理与匹配的就业机会,相较于传统培养模式,能有效扩展人才就业的空间,有助于提升人才的协同就业。

3.学业导师在育人机制中的作用及应用

3.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学业导师的指导能力

学业导师作为学业导师制的核心,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指导学生的质量。因此,院系应建设一支由专业知识丰富、德高望重的资深教师和责任心强、时间精力充裕的年轻教师组成的学业导师队伍,并定期组织师生认可的优秀导师对其他导师开展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定期派学业导师到其他学业导师制工作开展得好的院校参观、学习,吸取宝贵的指导经验,不断壮大学业导师队伍,提高学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3.2结合地域特色完善学业导师制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培养符合地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业导师应充分了解不同时期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指导工作更有的放矢。以我校为例,随着国家对沿海城市建设的大量投入,唐山市毗邻京津,也获得更多发展的契机,如陶瓷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金鸡百花奖、曹妃甸港口建设,等等。我校充分抓住这些契机,学业导师在对英语专业学生指导方面加入商务知识元素,平时对他们更多地加强商务英语方面的实训实践,使学生毕业时不仅具有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而且具有从事涉外商务、商务翻译、涉外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就业率得到有效提高。

3.3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

首先,要不断完善管理和量化考核,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确保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有章可循,制定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其目的、导师工作职业、任职条件等,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工作规程、工作日志等材料,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其次,在导师配置上,培养模式可以采用“1+2”模式,根据专业班级和教研室对应的原则,通过网络平台或讲座等形式,在开学一个月内,介绍每位导师基本情况,在已经分组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起“双向选择”制度。“1+2”培养模式是一名本科生配备一名在职教师为导师、一名高年级学生党员或干部为导生,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生活指引等。其次,每一位教师要结合师生比例,每学年吸纳6-10名学生,在导师的建议下,经过师生交流磨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方向的改变,申请轮换导师,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方案,力求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与本科生导师特长相符合,形成“导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纵向阶梯团队层次,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培养目标。

3.4丰富学业导师指导方式,拓展指导管道

学业导师的指导形式多样,秉承因材施教工作理念,根据学院专业特点、教师人数和学生规模,采取“集中”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实施启发式的教育,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如通过深入学生宿舍座谈、随班听课、举办茶话会、学术讲座、名师讲台、网络在线交流、“一对一”个体辅导等形式创造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搭建起与学生全方位、全时段的沟通平台。

结论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民办高校学业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实施路径,需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推行和完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段贞锋.论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平顶山学院政法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改革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02):44-47.

[2]李勇,徐稳,左啸文.教与学视角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7(01):149-150.

[3]徐国庆.学业导师制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1):29-30.

[4]胡巧娟,王晓娟,李锐.浅析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1):8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