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心理活动课想到的——跨越师生间的信任危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从一节心理活动课想到的——跨越师生间的信任危机

周云亚

浙江省宁波镇海职教中心315201

摘要:信任危机像一堵墙,横跨在师生之间,常常会阻碍师生间正常的沟通。本文通过心理课上的一个活动,教师用一种小小的行为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该学生从不愿意接触老师到愿意接触老师、跟老师讲心里话,从而成功地跨越师生间信任危机的教学案例,进而用德国思想家马丁·布伯提出的“你——我”的人类关系模式分析了心理课上教师如何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成功跨越师生间的信任危机。

关键词:师生信任危机跨越

王铭同学是班级里普普通通的一名学生,在刚开始与其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做事负责,上课听讲认真,尊敬师长,但是奇怪的是,班级里却没有同学愿意和他玩。作为他的德育导师,我多次找机会和他谈话,想弄清楚原因,效果却不明显。每一次和他聊到在班级里和同学相处的时候,他都是突然沉默,谈话也就陷入了尴尬的场面,不得不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才使得谈话勉强继续。

我咨询了专业课师父,他分析说,对于这一类学生,他可能不信任人际关系,想跟他人交往但是又害怕交往,在他的内心对老师也是不信任的,谈话中直接问原因是问不出来的。只有你获得了他的信任,他才会敞开心扉,主动地和你说他内心的想法。

怎样才能获得他的信任,怎样才能让他主动开口呢?

这是一节心理课,我组织学生进行“猜猜我是谁”的心理游戏。学生匿名在纸条上面用10个“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描述自己,上交给老师。老师收齐后,在班级里随机读学生的自我描述,让班级的同学猜猜这是谁。这个活动,大家都非常喜欢。有部分同学描述得很有趣,也有部分同学描述得很真实、很认真。在猜的过程中,引起了大家一阵阵的欢笑。但是抽到一张黄色的字写得很小的纸条的时候,我就认出了这是王铭的自我描述。他写道:“我是一个认真的人,我不喜欢现在的班级,每个人都好假,大家都不读书,找不到共同语言,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形式跟别的同学写得不一样,会被班级同学排挤。我用余光看了看王铭,他的脸上略带着不屑的表情。我想如果这张纸条读出来了,可能王铭会被同学排挤,以后的三年会找不到朋友,所以打算不读了,换一张。下面的学生看见了,说:“老师,快点读,快点。”我想了想,或许这是一次能够让他信任老师的机会。

于是,我很平静地读了这张纸条,果然引起了很多的嘘声,有学生说班级里怎么还有这种败类,也有学生说“谁,给我出来”……我看见王铭更不屑的表情,甚至有点敌意地看着我,或许这种眼神只有我和他才能读懂。

学生猜了几轮,就猜到王铭。而我,就跟否定普通的“猜错了”一样,微微地笑着说:“不是,我认得王铭的纸条,不是这张。”我顿了一下,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数到3,如果这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就站起来,不愿意站起来,我们继续下一轮,每个同学都有被尊重的权利。”大家很用力地数到3,很想看看是谁,当然和我预料的一样,没有人站起来。让我欣慰的是,班级里的学生变得很懂事,说:“老师,我们继续下一轮吧。”“那么我们就进行下一轮,但是我想对每一个同学说,其实有很多同学写到了我们班级不读书这件事情,既然大家写到了,说明都想好好读书,都想上进。现在是你们记忆力最好、智商发展最快速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你们的聪明才智多用在学习上呢?”我以为王铭课后会来找我,但是没有。不过,我相信,他是会来找我的。三天后,他果然主动地来找我,感谢了心理课上的行为,同时我谈了很多他内心的想法。

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但是我仍然记忆犹新,因为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使我对于师生关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用“我——你”的人类关系模式赢得学生的信任

每个人在遇到新接触的人、事、物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种抵触、戒备、不信任的心理。其实王铭在刚开始接触到我这个德育导师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在与其前几次的交谈过程中,我充当着一个“教师”“长辈”的角色,设法想知道他内心的感受,通常以“问”的形式在表达,导致了沟通的单向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沉默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单向的师生交往而非双向的交往,必定会使学生与老师保持距离,会使得学生抱着对老师不信任、抵触的情绪。美国教师米奇达贝尔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归结为教师对控制的需要、恐惧感或仅仅是因为相信学校就应该是这样的。正是教师的这种恐惧感关闭了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大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德育活动的师生交往性质。

德国思想家马丁·布伯曾经考察过人类关系的两种基本模式:“我——你”和“我——它”关系。他认为在某种关系中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交往。“我——你”态度的特点是开放、尊重和相互性;“我——它”态度的特点则是敷衍、不公平和利用。在“我——它”态度中人成了“物”,强调的重点在于交往者的信息而不是在听众本身,交往者的目的是强制和命令听众。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在不经意间使用了这种人际关系模式。

在心理课上,王铭的自我描述除了对自己的认识外,更多的是一种对班级环境、对当下处境的不满,但事实上他更希望在班级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希望有同学主动的和他玩、交流。所以,如果班级的同学知道这张纸条是他写的,那么可能他在班级里永远都不会有朋友,将无法融入这个班级。而我,在这个时候,扮演的除了他的“老师”之外,还做了他的“朋友”,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向班级同学撒了一个小小的谎。或许对我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对于王铭来说,老师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改变该学生3年的在校生活,甚至是他一生的心理发展。这正是一种“我——你”人类关系的体现。“我——你”这样的人类关系,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是公平的道德的师生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满足了学生受尊重的需要,从而也获得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未来人际关系的信任。

二、跨越师生间的信任危机

教育是一门雕刻艺术,雕刻的对象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没有一定的模子,没有刻意的刀法。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

我认为,首先就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传统的“尊师重道”理念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严师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就应该服从教师,甚至有学生一看见老师就紧张,说不出话来。在这种相互沟通都有困难的师生关系下,信任从何说起。当然,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不适用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追求个性独立的同时,需要一种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学生之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尤其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让其自身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其次是教师应该信任学生。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要获取他人信任的前提是相信他人。而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的信任对学生的成长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或者信任某一个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信任,他们常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学习以及自己的行为,他们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取得如教师所期望的进步。学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这恰恰是对教师最好的信任。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生与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才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被模仿的对象,言传身教才可能得以进行。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才可能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不同的见解。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成为信任的主体,双方都主动去信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才能确立并得以巩固和发展,才能让爱在师生的心田永远流淌,从而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实现学校的全面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翠萍赵明仁从高校学生的视角解读师生间人际信任[J].《学园》,2010年03期。

[2]马际娥走出信任危机的沼泽.《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06期。

[3]黄建平浅论我国高校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5期。

[4]胡方虎发展反思能力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