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节约和替代石油技改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某节约和替代石油技改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王红波武文方汤丽霞

王红波武文方汤丽霞(河南省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目的评价某公司节约和替代石油技改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提出防治对策,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分析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结果检测粉尘定点4个,个体15个,数据合格率100%;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定点各5个,数据合格率100%;个体噪声5个,数据合格率33.3%;高温6个,数据合格率100%。结论粉尘、CO、NO2、噪声、高温等是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关键词】节约和替代石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用清洁能源市政煤气替代污染严重的重油,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轻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更好地从源头控制和预防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受企业委托,我们对某公司节约和替代石油技改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因素浓度或强度进行检测,识别和分析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主要产生环节,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项目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及合理可行控制措施与防护对策。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内容主要针对某公司节约和替代石油技改工程项目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存在形式、危害程度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并对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进行评价。

1.2评价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法,确定该建设项目工艺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2]、《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3]、《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5]等标准、规范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连续检测3个工作日。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6]等的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

2结果

2.1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结果

2.1.1该建设项目性质及内容

该项目为改扩建项目,内容为拆除原车内重油加热炉,新建燃煤气加热炉;煤气成分分析表见表1

表1煤气成分分析表

2.1.2劳动定员及工作班制

本项目不新增工作人员。工作制度:采用三班工作制,全年工作300天,每班工作8小时。

2.1.3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表2该建设项目各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2.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生产性粉尘检测结果

采用短时间定点采样与长时间个体采样相结合的方式,3000T铸锻车间和8000T铸锻车间各设置粉尘采样点2个,并选择上述两个车间的热处理工作为抽样对象进行长时间个体采样。检测结果显示:热处理工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未超过国家规定职业接触限值,粉尘定点检测点超限倍数折算值未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规定的超限倍数。

2.2.2生产性毒物检测结果

采用短时间定点采样方法,测定车间空气中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短时间接触浓度;采用工作日写实的方法,计算工种二氧化氮、一氧化碳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果显示:各测定点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短时间接触浓度均未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规定的限值。

2.2.3噪声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采用个体噪声测量计和定点噪声测定相结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工人进行长时间个体噪声测定,在3000T铸锻车间设置噪声强度测定点4个,在8000T铸锻车间设置噪声强度测定点5个,检测结果显示:两个车间的热处理工噪声8h等效声级均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2.2.4高温检测结果

在3000T铸锻车间和8000T铸锻车间内各设置高温检测点3个,经计算,3000T铸锻车间热处理工接触高温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未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规定的WBGT限值;8000T铸锻车间热处理工接触高温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未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规定的WBGT限值。

2.3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2.3.1防尘、防毒设施

9台加热炉煤气燃烧后产生的含尘热烟气各通过本车间现有的一座60m高排气筒排放。车间两侧墙壁上设置有局部扇风机。

2.3.2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

煤气加热炉均设置在单层厂房内。

2.3.3防暑降温设施

操作人员设置有休息室,休息室内有空调、风扇、饮水设施;炎热季节对高温作业操作人员供应含盐清凉饮料;操作岗位设置局部扇风机,降低岗位操作环境温度;车间内设有浴室;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下端距离地面约1.0m,空气直接吹向工作地点。

3讨论

由于本次改造仅在原有车间内新增设备9台,没有新建车间,操作人员全部由各生产厂内部调剂,相关公用工程内容均利用原有,本次不再对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等进行评价。

该建设项目设备布局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

该建设项目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CO、NO2、噪声、高温等,其中CO、NO2为《高毒物品目录》[4]中载明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号,2006)的有关规定,判定该建设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通过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认为该建设项目通风防尘防毒设施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的要求;项目防噪声设施尚未达到预期控制效果。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粉尘、CO、NO2、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针对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该厂应高度重视噪声强度测定结果超过85dB(A)的作业场所,重点对这些场所进行防护,减少工人接触噪声时间,为工人配备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耳塞或耳罩[7];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确保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2]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3]GBZ/T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S].

[4]GBZ/T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S].

[5]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S].

[6]GB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

[7]GB/T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