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个人目标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浅议个人目标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赖靖怡

赖靖怡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653100

摘要目标理论即目标调控模型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会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则导致痛苦,本文提出中职生个人目标具有不清晰、不具体;与自身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可行性不强;缺少达到个人目标的计划和办法;缺乏实现个人目标的信心等特点,会使中职生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中职生个人目标主观幸福感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扩大发展,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在近年来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虽然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可针对中职生群体的相关研究仍旧很缺乏,可以说,我国目前对中职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很少,研究的内容也显得比较单一。

目前在我国,人们普遍的成才观念是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中职学校则被认为是普通初中毕业生考不上高中之后“不得已”的选择。这使中职学校的学生从“出身”上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学习差、品德差的“双差生”。这种观念不仅表现在家长、学校及许多用人单位,甚至有大部分的中职生自己也对这种身份表示“确实如此”。在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上,一方面,许多学生觉得自己反正已经是“双差”了,没有必要去追求太高的目标,所以“混日子、混文凭”的现象很普遍,甚至有很多中职生认为“生活只要没人管,有的玩就很幸福了”;而另一方面,大部分“混日子”的中职生并没有在这种生活中获得积极体验,快乐和幸福并没有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时刻伴随他们,反而还有不少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心理问题日趋凸显。

个人目标与主观幸福感

个人目标作为个体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的意愿及其具体行动。广义的说,个人目标可以泛指个体所有的目的行为。Brunstein把个人目标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意图达到的目的、意图实现的任何想法和对未来的规划。Salmela-Aro(2000)把个人目标定义为个人日常生活中所追寻的自认为可实现的,并且对自己有实际意义的行为。国内张钊综合了这些学者对个人目标的定义,将个人目标定义为“个人目标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选择有意义的事件并付诸行动的整个行为。”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现代心理学幸福感基于快乐论的哲学观而出现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将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中职生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在关于幸福感的形成的心理机制方面,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从不同侧面来理解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其中,目标理论即目标调控模型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会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拥有明确的目标、靠近目标和实现目标都可以导致人们产生积极的情绪,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或者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到干扰则会产生消极情绪。

中职生的个人目标特点

中职生由于自身具备的特殊性,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往往带有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明显缺乏兴趣。普遍的来说,中职生的个人目标有以下特点:

个人目标不清晰,不具体

许多人会认为中职生往往缺乏个人目标,但其实大部分中职生在谈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都会产生许多美好的憧憬,只是这些憧憬通常都显得模糊和抽象。例如,当被问及“你的目标是什么”的时候,多数学生将“好好学习”列为主要的目标,与此类似的还有“读好书”、“努力学习”等等答案。而当对他们提出将这些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的要求之后,例如“你能不能说说好好学习的标准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叫好好学习?”等,就有很多学生表示出茫然和不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将学习好列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应当的,或者说,他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使这些目标成为脱口而出的口号。因此可以说,中职生并非没有自己的个人目标,而是他们的个人目标不清晰,不具体。

个人目标与自身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可行性不强

有不少的中职生在谈到自己的个人目标的时候会将“找好工作”和“挣大钱”之类的目标列入其中,并且认为这是自己个人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与这些目标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有的学生在谈到自己的目标时说自己要在毕业后做老师或者医生,有的人说要做交警等等,这些目标往往都需要相关学历和专业技能,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短时期内并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中职生的个人目标受到社会对个体成就评价的影响,喜欢追求比较受社会认可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但是由于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与这些目标之间的差距,达到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不大,导致了个人目标可行性不强。

缺少达到个人目标的计划和办法

大部分中职生在确定自己的个人目标时很少考虑“我该如何实现目标”这个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目标是目标,计划是计划,似乎两者不需要同时考虑。这就使得许多学生的个人目标停留在“空想”的层面,导致目标最终产生改变或者流产。例如有的学生将“毕业后自己创业当老板”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是关于创业的项目、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当老板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等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并且也没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这些相关知识的计划和办法,甚至有的人觉得等毕业了就“船到桥头自然直”了,不用去考虑那么多。

缺乏实现个人目标的信心

目前我国中职生群体主要由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和来自城市初中成绩较差的学生构成,这些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会有自卑心理,对自己中职生的身份认同感也不高,因此许多中职生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缺乏信心。同样,在对待自己的个人目标时,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虽然我有自己的目标,但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实现它”,表现出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

个人目标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中的目标调控模型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会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者失败则会导致痛苦。目标理论认为,个体会有意识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当目标达成时就会体验到幸福。国内陈琛综合了Brunstein和McGregor以及Little等人对个人目标的研究之后,将个人目标分为认同感(commitment)和效能感(efficacy)两个目标特征,其中认同感是个体对其目标与其核心自我相一致性程度的评价,而效能感是个体对其目标在实现可能性上的评价。他的研究在西方心理学界关于幸福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认同感和效能感这两个个人目标因子分别对于快乐和生活意义的影响,发现个人目标的两个特征,即目标认同感和目标效能感能够作为引起幸福的重要条件。

对目标缺乏认同感

认同感是个体对其目标与其核心自我相一致性程度的评价。由于中职生的个人目标具备不清晰、不具体,以及与自身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可行性不强这两个特点,往往会导致中职生对自己的个人目标缺乏认同感。例如将目标定为“好好学习”的学生,通常并不是因为自己“想要”好好学习,而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所受到的教育使自己认为“应该”好好学习。这往往是学生将社会压力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目标的结果,这种转化并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主观意愿,学生仅仅是认为“我的目标应该是这样”,但是这个目标与学生自我的需要却不一定一致,甚至会背道而驰。因此,这样的个人目标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同样也就无法促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而获得幸福感。

对目标产生低效能感

效能感是个体对其目标在实现可能性上的评价。由于中职生个人目标具有缺少计划和缺乏信心的特点,这些目标通常都很难实现和达成,这种困难通常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使中职生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很难实现目标,甚至放弃目标,这种低效能感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而降低幸福感的体验。

因此,由于中职生的个人目标所具备的特点,中职生在追求和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很难获得积极体验,甚至还会产生消极体验,导致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降低。

总结

对中职生来说,个人目标与其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不清晰、不明确的目标和难以实现的目标都会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所以中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引导中职生结合自身实际,确立清晰、具体的个人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计划,增强中职生实现个人目标的自信心,提升其对目标的认同感和效能感,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张钊.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陈赛真.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对职校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4:60-61

【4】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4:60-61

【5】陈琛.个人目标、快乐和生活意义:关于幸福的本质及其本源的一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