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班集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班集体

赵杰

赵杰辽宁省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117000

摘要:要想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要为师生搭建民主、平等、发展的平台,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个性完善、懂得尊重,热爱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只有师生心理和谐健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班集体。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班集体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融洽,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心理健康是心理和谐的内核。心理健康要求作为自然人要在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等方面协调统一,处事冷静、适度、乐观;作为社会人能与他人相处默契,沟通融洽,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事物,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只有心理健康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才会稳定地建立。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可以构建和谐班集体。

一、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近期开展一项关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的研究调查活动,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心理异常率为40.4%,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不当的教育评价机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平均分来评价教师,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增大。

2.不当心理角色定位。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角色的要求,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

3.特殊的工作性质。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大脑高度地独立思考与探究,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抑郁,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4.个人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素质较低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压力中容易导致焦虑、自卑、甚至自闭的心理状态。

二、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在校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发展的压力。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弊端,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文化素质就偏低,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袭击着他们,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压抑状态,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压力。

2.人际关系压力。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及同学间关系。学生在此阶段自尊心逐渐增强,比较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老师不正确的工作方法,父母不民主的家庭氛围,同学间缺少交流机会都容易使他们形成多疑的个性特点,从而产生灰暗的心理特质。

3.生理变化压力。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假如引导不及时不得力,得不到他人理解,便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更有甚者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三、改善师生心理状况,构建和谐班集体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阐述。这也是构建和谐班集体努力的目标。

1.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体现这一基本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应具有“科学发展观”和“全人教育观”,抛弃急功近利,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客观评价,从而减轻教师心理负担;而学生也不必被动地接受知识,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平等地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逐步形成健康向上、开朗和谐的心理。

2.教师要适应学校与时俱进的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人格健全,诚实可信,知识丰富,机灵而不失原则,敏感又不乏沉稳,激情与理想并存,睿智与幽默兼备,乐观豁达,勤勉上进;在教学中方法要灵活多样,多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多提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创见解。教师自身的见解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巧妙提出,使学生自动理解、接受。

3.优化班集体德育工作。教师不应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学生灌输,把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双向交流变成居高临下的训话、盛气凌人的官腔、振振有词的指教,要放下架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进行平等对话式的交流。不应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整齐划一的方式,不顾受教育者个性、道德水平的差异,不看时机而以同样的方式灌输同样的内容,而应紧密贴近学生思想实际,面对现实,找出焦点,抓出热点、疑点问题,针对学生个性及道德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时机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应以“诚”为本,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要向学生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真正见解、真切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惑,同时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从而改变封闭式的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境交融,自觉向善的效果。

当然,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师生心理和谐健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和谐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