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何淑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何淑明

何淑明

(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100)

【摘要】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肢体疼痛及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第7d肢体肿胀恢复正常的有22(88.00%)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d、第7d肢体疼痛程度分别为(3.01±1.16)分、(1.25±0.4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肢体疼痛及肿胀程度,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24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及交通业等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工业伤、交通事故伤等造成的骨折患者也日渐增长。临床中给予有效治疗及优质护理干预,可加快患者骨折愈合,减少护理风险[1]。本文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17~75岁,平均为(43.86±4.06)岁,骨折位置:15例下肢骨折,10例上肢骨折;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8~76岁,平均为(43.42±4.01)岁,骨折位置:16例下肢骨折,9例上肢骨折;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出入院介绍,基本的治疗指导,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患者通常伴有紧张、焦虑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需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从患者角度出发看待其病情和心理状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其乐观面对疾病,从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宣教相关疾病知识,以提高对疾病认识,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在40%~60%,病房保持每天通风20~25min,定期进行室内消毒,预防患者肺部感染及交叉感染。③定时为患者摆放舒适合理的体位,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术后护理人员进行物理减痛,适当为患者患肢按摩,以促进血供,伤口周围用冰袋冷敷,以缓解疼痛;同时鼓励患者看书、听音乐,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肌肉缓解疼痛。④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而且要有规律性,循序渐进,保持每周4~6次,每次20min左右;此外,长期卧床极易引起皮肤发生压疮,护理人员要定期清洗床铺。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肢体肿胀程度评定[2]标准:Ⅰ级:与正常皮肤比较稍肿胀,皮纹存在;Ⅱ级:与正常皮肤比较轻微肿胀,皮肤消失,无水泡出现,温度稍高;Ⅲ级:皮肤发亮肿胀,皮纹消失,温度明显升高,有水泡出现。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满分10分,小于3分为轻微疼痛;3~6分为重度疼痛且能够忍受;6~10分为强烈疼痛且难以忍受。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由SPSS21.0统计软件包处理,(x-±s)表示计量单位,计数单位由[n(%)]表示,组间对比由χ2表达,P<0.05是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比较

术后第1d,两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第7d,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肢体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第3d、第7d肢体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肢体疼痛程度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骨折是骨头连接中断或者完全丧失,而四肢骨折是骨伤类疾病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工伤、车祸等意外造成的四肢骨折情况时有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骨摩擦感、肿胀、疼痛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7d肢体肿胀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第3d、第7d肢体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中应用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肢体肿胀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分析原因是:护理干预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从认识、情绪、心理等方面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积极面对疾病,同时给患者普及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能更加全面了解自身病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舒适的体位护理有利于缓解疼痛,相比常规护理更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护理人员讲解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患者要有心理准备,同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应对措施,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机会,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以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与患者在交谈时语气亲切温柔,并通过眼神、表情来表达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以此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度,使患者能够得到全方位、多方面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以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3]。受时间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关于护理干预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服务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中应用后能够有效缓解肢体疼痛,改善肢体肿胀程度,利于术后恢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君华.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1):66-66,67.

[2]陆文珍.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14):3153-3154.

[3]钱立莲,刘春晖,张娟,等.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6):4027-4028,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