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物品场所防雷安全监管机制和流程林日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危化物品场所防雷安全监管机制和流程林日光

林日光

(海南省三亚市气象局海南三亚572000)

摘要:危险化学物品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其易燃易爆的特性,生产或储存场所如果遭受雷击,就可能发生火灾或者爆炸事故。所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的防雷安全隐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隐性的严重威胁。为更好地开展危化物品防雷安全监管工作,本文就本人从事危化物品防雷安全检查工作,浅谈防雷安全监管机制和流程,期望更好地履行危化物品防雷安全监管职责。

关键词:危化物品;防雷;安全监管

引言

海南省三亚市,地处我国最南端,三面环海,一面背山,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以西南季风为主,冬季盛吹东北季风。每年5-9月,天气闷热,空气暖湿,雷暴频繁。雷电灾害给本地人民的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较大。基于本市雷暴多发性及危化物品场所的特殊性,监管危化物品的安全,是一项高风险工作,气象部门相关人员要有安全意识、风险意识、担当意识;切实履行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监管机制,加大防雷安全监管力度,把防雷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监管规范和检查机制

打铁须得本身硬。防雷安全监管人员要想监管行为规范,监管各环节把控到位,就要不断学习与防雷安全监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不断储备监管知识,努力提高雷电灾害防御监管水平,为规范监管行为提供有力保障。明确防雷安全检查机构职责,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属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是防雷安全监督检查的实施部门,可随机开展检查工作,或者根据工作需要邀请上级行业主管机构共同参与防雷安全检查,也可以利用每年安全生产月等有利时机,主动联合属地安监、消防、商务等单位,在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时,对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设施,依据国家有关防雷规范标准,认真核查危化物品场所防雷相关技术标准的实际应用情况,做到对易燃易爆场所检查全覆盖并全程留痕。建立易燃易爆场所经营市场防雷安全监管对象名录库,加强雷电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强化建设项目雷电灾害源头控制,开展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雷电灾害隐患排查,消除雷电灾害隐患。不断更新全国防雷减灾平台相关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把防雷安全监管、检查职责落到实处。

2.检查内容和程序

2.1检查内容

①检查防雷安全制度是否健全,防雷安全档案管理是否规范,人员职责是否明确。②检查防雷装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防雷技术规范要求,有关区域是否设置防雷安全标志,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是否按时开展,检测报告的结论与防雷装置的实际状况是否一致,防雷装置定期维护制度是否落实到位。③检查定期检测报告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整改意见是否客观真实,防雷安全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是否及时整改并合格,整改合格后的防雷设装置运行状态是否良好。④检查新(改、扩)建的易燃易爆项目是否依法向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防雷行政许可,查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意见或施工图审查意见、防雷装置验收意见等材料,是否严格执行“防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要求。

2.2检查程序

2.2.1防雷安全检查人员检查前,应通过易燃易爆场所经营市场防雷安全监管对象名录库及全国防雷减灾平台,了解被检单位的基本信息,对已检查过的单位,重点关注上次检查的备案资料。

2.2.2前期准备应编制检查方案,确定被检对象,明确检查重点、内容及方式,备好与检查有关的设备、个人证件及用于执法的法规、文书表格、规范标准,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方案,得到批准后实施。

2.2.3现场检查的质量关系到危化物品场所的防雷安全,关系到气象部门在社会大环境中的新形象,防雷安全检查人员现场检查时,应做到:①主动向被检查单位出示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规范检查用语,准确表述来意。认真听取被检查单位介绍有关防雷安全工作情

况,了解被检单位防雷安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②实施防雷安全现场检查人员,根据编制的检查实施方案相关内容,认真核查被检单位防雷档案资料,对照防雷检测资料,仔细检查防雷设施安全状况,对火灾危险区域及部位的防雷设施做重点核查,认真填写现场防雷安全检查记录表,做到应记录的项目无缺省。③检查结束后,检查人员及时向被检单位反馈检查情况,如被检单位有防雷安全违法行为,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纠正被检单位违法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隐患,及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被检单位及相关人员依法履行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将书面检查报告上报气象主管机构,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④监督被检单位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及时消除防雷隐患,确保危化物品场所防雷安全。对存在防雷安全隐患又拒不整改的单位,气象主管机构检查监督人员应及时责令改正,同时给予警告;因此而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3.事中事后监管的长效机制

3.1行政许可与防雷监管

充分利用职能调整后气象主管机构对“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行政审批权,从源头上严把危化物品防雷安全质量关,促使新建危化物品场所防雷装置与其它设备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相关防雷技术规范标准的有效作用,在行政审批入口上减少事中事后监管压力。

3.2执法机制与事中监管

气象主管机构要充分发挥防雷安全监管的主体作用,明确隶属部门职责权限,建立健全相应的防雷减灾行政执法机构,依法履行部门职责权限,做好危化物品防雷安全行政执法工作。争取在每年的安全生产大排查活动中与安监、商务、消防等部门以联合执法、隐患排查等方式,对辖区内易燃易爆及危化经营场所防雷安全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防雷安全违法行为,借助各个部门的执法力量严格查处,确保防雷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最终提高气象防雷减灾行政执法能力。

3.3考核体系与事后监管

气象争取与安监、商务、消防等部门建立月抽查、季通报、年汇总制度,对危化物品场所防雷安全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多次考核结果不理想的业主,应加大违法失信惩治力度。促使危化物品经营场所有关人员树立防雷意识,重视防雷安全,消除防雷隐患。

3.4防雷宣传与培训

防雷减灾宣传是气象部门的职责之一,气象部门要有针对性做好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介及每年的“安全生产月”、“科技活动日”、“世界气象日”,对防雷减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防雷知识进行宣传,使危化物品经营场所人员,了解防雷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及雷电防护基本知识。与市安监局密切联系,利用市安委会提供的平台,邀请业内专家,对易燃易爆场所经营人员开展防雷安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有关人员雷电防护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家启、余蜀豫、邹建军,QX/T400-2017,防雷安全检查规程[M],中国气象局,2017.12.29,P1-P3.

[2]李家启、余蜀豫、邹建军,QX/T309-2017防雷安全管理规范[M],中国气象局,2017.12.29,P3.

作者简介:林日光(1963-)男,汉族,海南省,大专学历,工程师,从事雷电防护技术及防雷安全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