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祁爱保1陈兰英2

祁爱保1陈兰英2

1.中国人民解放军71622部队医院药房河南许昌4610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71622部队医院医疗所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红细胞检验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和对治疗效果实施评价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Ⅱ级心力衰竭、Ⅲ级心力衰竭、Ⅳ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各43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43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甲组、乙组、丙组、对照组。对四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水平进行检验,并对比检验结果。结果甲乙丙三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丙组患者的红细胞水平明显高于甲乙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乙组患者的红细胞水平明显高于甲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患者其红细胞水平会明显高于正常人,且该指标会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呈现进一步异常升高的表现。

关键词:红细胞:慢性心力衰竭: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到终末期阶段之后的一个共同的临床归宿,该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复入院率和病死率相对较高,据相关部门统计其5年内病死率可以达到50%[1]。本次对应用红细胞检验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和对治疗效果实施评价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Ⅱ级心力衰竭、Ⅲ级心力衰竭、Ⅳ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各43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甲组、乙组、丙组、对照组。甲组中男性研究对象25例,女性研究对象18例;心力衰竭患病时间1-16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3±0.5)个月;患者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1.4±1.9)岁;乙组中男性研究对象24例,女性研究对象19例;心力衰竭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5±0.4)个月;患者年龄44-86岁,平均年龄(61.5±1.8)岁;丙组中男性研究对象26例,女性研究对象17例;心力衰竭患病时间1-15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3±0.4)个月;患者年龄43-88岁,平均年龄(61.5±1.7)岁;对照组中男性研究对象26例,女性研究对象17例;患者年龄41-89岁,平均年龄(61.6±1.8)岁。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四组研究对象在入院当天晚饭后禁食12小时,于次日晨起在空腹状态下抽取正中静脉血10mL,采用我院现有仪器,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测,本次研究对红细胞水平进行对比研究[2]。

1.3观察指标

选择四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水平作为观察指标。

1.4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乙丙三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丙组患者的红细胞水平明显高于甲乙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乙组患者的红细胞水平明显高于甲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四组研究对象红细胞水平比较(%)

3讨论

临床以往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进行诊断过程中,所应用的传统检测项目可以说十分繁杂,而且全部检测方案实施后所需要的成本费用相对较高,这便会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病情诊断的结果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后续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导致部分患者转归不是十分理想[3-5]。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疗水平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发展,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检查工作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已经成为了临床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性问题,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检查与诊断也不例外[6]。从现阶段而言,医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与医师,已经普遍认可将红细胞水平检测,作为临床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和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实践证实,心力衰竭病情的发展过程,与患者机体内的红细胞水平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7]。该病诊断过程中中所检测的红细胞水平主要指的是红细胞体积方面的离散程度,以往该指标主要被临床用于缺铁性贫血疾病的常规检查,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学者已经发现,红细胞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之间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关联性十分明显,患者的心力衰竭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红细胞水平的升高幅度也就越为明显,且红细胞水平越高的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越差[8]。由上述问题我们不难看出,红细胞水平可以对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发展趋势、治疗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反映,该方面的临床作用突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俊华,董先杰,刘勇,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功能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2):155-156.

[2]吴楚财,张慧,罗诩芝,等.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9,30(3):456-458.

[3]杨斌武,张钲,吴增颖,等.非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601-2602.

[4]徐志勇,刘铭雅,魏盟,等.慢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1,26(10):848-850.

[5]王雯婧,郭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7):890-894.

[6]衣欣,胡奉环.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6):1859-1861.

[7]王全玉,许汪斌.红细胞分布宽度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46-147.

[8]王飞,游达礼,吴晓.内科危重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预后及危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5):45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