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许寿益

许寿益(广西隆安县人民医院532700)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3例和对照组103例。治疗组于术后6h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发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尽早排气。

妇科术后患者胃肠道运动从抑制到完全恢复需要一段时间,术后易并发腹胀、腹痛等,由此而影响恢复。笔者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开始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使胃肠功能尽早恢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2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年龄25—55岁,排除心肺功能不全。

1.2方法

对已麻醉复苏返回病房的治疗组患者进行干预,即治疗组患者于术后6h进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方法为:右腿用左手,左腿用右手,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在胫骨前肌上找准足三里穴,用2IIl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吸维生素B针100mg或胃复安针10mg(如果药物容量不足2ml的可用注射用水稀释至2m1)。根据患者胖瘦选用1/5—7号针头,常规消毒皮肤,左手固定皮肤,右手以执笔式持针刺入穴位1.5寸,上下提插,待患者有麻、沉感时且回抽,未见回血时将1/2量药物快速推入,完毕拔针,按压注射部位,顺时针轻揉片刻。换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将余药同法对另一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轻度腹胀不予处理,中度以上腹胀遵医嘱予以对症处理。

2结果

其中对照组3例肛管排气,13例口服四磨汤排气,21例给予轻微腹部按摩后排气,治疗组无上述情况。通过对比发现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以使患者早期排气、减轻腹胀,降低患者痛苦。

3讨论

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一般均有肠道准备,因此术后6~12h内肠蠕动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一般术后24—48h整个肠蠕动恢复,开始排气或排便,若术后24h不能自主肛门排气则会引起腹胀。重度腹胀不仅可以使患者不适,而且膈肌上升,腹腔压力增大,不利于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残端的愈合,往往引起残端出血,不利于患者恢复。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不能用力排气、排便,腹胀后腹腔压力必然压迫切口组织,影响切口愈合。

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穴,具有驱风化湿、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蠕动和多种消化酶分泌有调节作用,可使松弛的胃肠收缩加强,紧张的胃肠变驰缓,使胃肠功能正常化。采用胃复安或维生素B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因针的机械刺激加上药物本身的作用,能提高穴位的兴奋传导,激发经络与药物的协同作用,通过药物刺激穴位,增强药物的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使麻醉的胃肠恢复蠕动,促进肠腔内积气的排出,使胃肠功能及早恢复正常。故足三里穴位注射既发挥穴位的特异作用,也发挥药物的特殊作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腹胀,患者排气时间早、且用药量小、较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叶芬,赖丽娟,李砺,等.穴位按摩联合艾灸缓解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2):43.

[2]刘玉文,张莲香,杜士博,等.胆囊切除术后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中医护理[J].河北中医,2009,3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