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小议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侯彩琴

(河北唐县王京镇东冯村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147-01

摘要: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课堂中好的方法的运用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贯彻大纲精神,寻找正确的方式,使得作文教学课堂成为欢乐地海洋。

关键词:角色转化;阶段区分;培养观察;巧引妙渗;鼓励创新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大多数的课堂呈现的是学生迷茫的眼神,老师无奈的表情,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由此可见,作文课堂中好的方法的运用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贯彻大纲精神,寻找正确的方式,使得作文教学课堂成为欢乐地海洋。

一、课堂角色转化,学生占据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目中有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问题。因此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实践活动来,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但仍有不少学生是以被动的心态参与作文活动的,把这当成一种执行的任务,没有全身心的参与到其中,既体会不到主体的快乐,也很少去思考和总结一次次作文的得失。所以我们的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从小学习习作,从而建立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白:作文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一个人获得了必要的作文能力将终生受益。同时需要我们的教师“下放”学习权,学生在无束缚的环境下,将写作意识内化为一种驱动力,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参与作文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年级阶段不同,学习重点区分

大纲指出:作文训练的要求,各年级要有所侧重。即各年级有各年级要求。落实各年级的重点要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年段过关”。在目前的情况下,落实好各阶段的训练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一)低年级的词段训练,口语表达。

例:

树一棵树一棵梧桐树我种了一棵梧桐树我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梧桐树春天,我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梧桐树,我经常给它浇水。……

中段:要加强段的训练(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通过语言进行思维训练)。

(1)总分关系(总—分—总)

(2)并列关系

(3)递进关系

(4)因果关系

以下面一段文字为例: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节:

春天,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入小溪,淙淙的流着。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这段话,用并列的写法,分别叙述了嫩绿的树叶,融化的积雪,悠闲的小鹿,原木随水飘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兴安岭春天美丽诱人的景色。

根据这些构段方法,设计作业,加强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段的理解,又利于形成能力。我感到,在中段,就要紧紧抓住段的训练这个重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只要我们下功夫去做,我相信质量是会提高的。特别要注意,不要操之过急,提高要求,又是中心,又是详略,又是过渡照应,搞得学生重点不明,使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组织“瞎子击鼓”、“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说;可提示: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

(二)高年级的动笔写作,观察细微。

高年级则要求有中心、有重点,并达到全面要求。通过对热、物的细微观察,对人接物的深刻认识,借以自己的情感表达,将一篇习作写出。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周遭事物的观察。

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低中高这三个阶段各自的重点要求,集中力量搞好重点要求的训练。当然,这三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但必须明确,落实各年级重点要求是关键。

三、培养观察能力,化解“无话可写”

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何故?生曰:“无话可写。”针对这一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材料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儿童通过观察在脑中储存的材料越多,其思维就越活跃,这样当他提起笔来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了。

儿童的观察力是需要进行培养的。怎样培养呢?如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的还是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所得以日记的形式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做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激励学生创新,巧引妙渗知识

在作文教学自始至终过程中,应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文实践的积极性、重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小学生作文和成人写作一样,也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其劳动成果也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但因人而异,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特色。学生的创新性往往蕴含在个性特色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审题立意,材料选择及加工处理,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文字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发现学生的创新性,加以肯定和鼓励。

《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必须借助观察才能积累作文素材;必须进行积极思维,才能使文章的中心明确、结构合理、立意新颖;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并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所以,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综合训练、心理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