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中的“学”与“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香菱学诗》中的“学”与“教”

彭再安

《香菱学诗》是义务教育九年制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文章讲述一个叫香菱的女子在林黛玉的指导下成功学诗的故事。故事中香菱的“学”和林黛玉的教都是曹雪芹的神来之笔。颇见功底,值得揣摩和学习。

一、香菱的“学”

1.乐学。

在香菱所处的社会,作诗是一种风尚,香菱悲为苦女,贱为人妾,但骨子里流的是诗书翰墨人家的血,内心早有学诗的愿望。“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进入荣府后,愿望更强烈,“抽空读几回”。以致进入大观园后,“变往潇湘馆来”。直言求黛玉之诗。有了目标便催生了原动力。所以当黛玉安排任务时,香菱高兴而去,乘兴而来。兴趣成了香菱成功学诗的一个前提。

2.勤学。

香菱面临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既勤且专,无人可比。“诸事不顾”。“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废寝忘食地吟诵、感悟、写作。事实上成功的道路没有不付出艰辛努力的。“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的勤学以致达到痴迷的程度,他的成功没有侥幸。

3.善学。

香菱是个灵动、悟性极高的女子,在读了右丞的言律后,就悟出了“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学习中,把握吟诵、感悟。善于接受批评意见。“进入了格局”,又很快地拔出来,放开胆子去另作。不迷信前人,不相信框框套套,不进死胡同,这是他善学的一个标准。

二、林黛玉的“教”

香菱学诗成功,除了自身素质与环境因素外,还与一位饱读诗书,深谙教法的好老师——林黛玉有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林黛玉没有大家闺秀的矜持,没有诗社成员的傲气,而是至始至终笑言相待,时时关切,抱之以姐妹似的情怀,严格贯彻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中主导原则,分寸拿捏,自然合理。

1.平等中有“威”。

教育者必须有“威”,身为管理者,你除了“为人师表”,还得有“威”,有“威”你才能把你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贯彻下去。香菱央求黛玉教他学作诗时,“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还是教的起你的”。话里有话。首先,你得承认我为师。其次,我够格作你的老师。作为老师。是不能让学生怀疑你“教”的能力的,林黛玉在香菱面前先立了老师的“威”。

2.平等中有“法”。

林黛玉的叫法和谐自然,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知人善教。

A.树信心。

林黛玉首先帮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有事一个极聪明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有了信心,香菱学诗的劲头梗阻了。

B.立纲领。

林黛玉讲诗一开始就针对初学者“入格局”,指出“不以词害意”,为香菱破解了疑惑,指出作诗的要领,又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给香菱开了书目。让香菱看王维的“诗中有画”,体会情景统一;看杜甫的“现实主义”,体会动力;看李白的“返璞归真”,体会个性和想象力。

C.重诱导。

在教学过程中,林黛玉首先开出书目,等到香菱读完王言律诗后,有跟她“探究讨论”,,循序渐进。当香菱作第一首诗时,林黛玉的评价“意思却有”。丢下诱饵,“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引诱深入。

D.设教法。

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注重诵读,知识与能力,强调积累、自学。提出诗瑶有自我情感,给予学生自由度,姐妹似的情怀等。

“逝者如斯”。曹雪芹简直把教学过程写绝了,文中学生的渐进过程,教师的之人善教无疑不是妙笔生花,值得后人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