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形成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差生形成原因分析

赖靖怡

李军玉河南省林州市教师进修学校456550

摘要为了正确认识差生,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本文从遗传的角度来、家庭环境的角度、学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学生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差生遗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评价

上课发呆,分神,不想写作业,觉得上课无聊,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说脏话、粗话,破坏东西,爱捉弄人,自我约束力差,缺乏责任感;翻开他的作业本,字迹潦草,质量低下,本子上满是错误,并且经常不能完成作业等等。稍作总结,不外乎这么几种:学生所谓的“捣蛋”学生;令教师头疼的学生;学生讨厌和害怕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性情古怪的学生等等。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我们老师不自觉地就会把他们称之为差生而排斥他们。那么,这些学生天生就是这样的吗?这些问题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老师的原因?是家长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的原因?

为了正确认识这些差生,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本文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问题的成因,找到教育他们的切入点,发现引导他们成人、成才的正确方法。

一、从遗传的角度来说,正常人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特别是智力水平差别。但是,每个人先天的气质特点是不同的,气质虽然没在好坏之分,但气质不同,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就不同。具体地说,胆质汁的人就好冲动,情感发生快而且强烈,对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具有这种类型特征的人,在情绪反应上容易受感动,情感一旦发生就很强烈,容易和别人发脾气,性情暴躁。易怒,难以自制。在行为方面的表现是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创新精神,工作积极,遇到困难时能用极大毅力去克服困难。因此这种类型的学生的优点是有毅力,对事积极热情,有创造性;缺点是缺乏自制力,粗暴急躁、易生气,易冲动。多血质的人特征是情绪不稳定,情感的发生迅速而易变,思维语言迅速而敏捷,活泼好动。这种类型的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活泼好动,机敏,爱参加各种活动,但常常有始无终。在情绪反应上表现为快而多变。因此他们的适应性强,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学习上领会快但不够刻苦。粘液质的特点是遇事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动作迟缓,易抑制,沉默寡言。这类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沉着、平静、心境平稳,不易激动,很少发脾气,情感很少外露。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沉默寡言,能委曲求全,自制力强,活动中表现为有条有理,深思熟虑,坚忍不拔。抑郁质的人性情脆弱,情感发生缓慢而持久,动作迟钝。具有这种类型的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感不易老化,比较平静,不易动情。情感脆弱,容易神经过敏,容易变得孤僻。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胆小、不喜欢抛头露面,反应迟钝。

由于气质类型的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就会大相径庭。我们在遇到学生的不良表现时,不要轻易地将它归为品质不良,而要考虑是不是他的气质类型决定或影响了他。

二、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理念分为三类,一是专横专制型,二是民主型,三是溺爱型。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是最科学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专横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简单粗暴,孩子考试失败,或是犯了错误,家长轻则骂,重则打。溺爱型的家庭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使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稍大一点,家长想管,已是积重难返。这样就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再加上孩子气质类型的特点,从而成为我们所说的“坏”学生。

三、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方面的区别主要来自学校的评价制度,教师的教育观点,特别是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理念。坏生,原本都不坏、也不想坏,往往是莫名其妙就成了“坏”生,一开始多是由于自己管不住嘴、管不住手、屁股坐不住而被应试教育体制定性为“坏”生的,往往一入学甚至于幼儿园就被学校一致定性为坏。在这种教育环境中这么长久生活,能不逆反或反叛而变坏的,不知天生要有多么高尚的品德才行,已被培养起来的“坏”素质,一但自然发挥往往就不由自主地去做坏事。

6岁至青春期即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发展的第四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危机在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两极之间心理冲突的化解。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接受正规教育,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从此之后,个体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要受到团体规范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学习活动中不再像以往幼儿园做游戏那样随意,而是要达到及格标准的要求,至于在精神上则更要承受学业成败以及同伴竞争中胜负高下的巨大心理压力。如果个体在这6年的求学过程中,发展比较顺利,所体验到的都是成功多于失败,那么,他将因此而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敢于面对困难情境的挑战,并努力追求更大的成功;反之,如果因为某些具体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体在小学某个阶段中出现了学习障碍、成绩不断下降而未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或者因为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经常受到教师群体的否定性评价甚至是排斥,或者是因为家长、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而导致个体情绪持续不良等等,使个体在求学过程中所体验到的都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是只有失败没有成功,那么,他将难免形成自贬自卑的性格,不敢面对生活中现实的困难,并丧失了不断上进的勇气。

在整个小学阶段,如果个体在自我发展上偏向于负极的一端,就意味着这一阶段的发展危机未得到化解,那就一定会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并阻碍他进入中学以后的人格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大多都可以从小学阶段乃至学前阶段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发展受阻的根源。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学生行为和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是由于不正常的学校教育造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讲授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做学生活动的鼓舞者,更要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和学生应该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因此,教师应该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课堂教学活动的合作伙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师能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和看法,学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无隔膜,师生能够坦诚相见,相互促进。学生喜欢每一位老师,老师善待每一名学生,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能够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一个在人格上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把学生做为自己的朋友,爱他们,能够容纳他们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从家庭和自己身上找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去引导他们,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然接受老师的教导,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莉娅,贝里曼等合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