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检验

/ 2

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检验

冯恩航冯丽君

冯恩航冯丽君(黑龙江省医院150036)

【中图分类号】R69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143-02

前列腺炎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尿道灼烧感,尿频、尿痛、尿不尽以及尿滴沥。有时尿流变细、无力,有会阴、耻骨上,腹股沟、腰骶区的疼痛或不适。

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炎病因与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其中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痛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除了急性前列腺炎,其他前列腺炎没有完全特征性症状和检查指标。原则上,对前列腺炎的诊断要依据前列腺分泌物的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结果。尤其对于无症状的慢性前列腺炎,实验室检查显得更为重要。

1一般检验项目

1.1尿常规

(1)测定方法:干化学分析及尿沉渣镜检。

(2)参考值:pH4.5~8.0;尿蛋白阴性;亚硝酸盐阴性;白细胞0~5/HP;红细胞0~3/HP。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急性前列腺炎时,若有细菌感染,细菌产氨可使尿液pH升高;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可见亚硝酸盐阳性;急、慢性前列腺炎都可见尿白细胞升高,只是急性前列腺炎尿中白细胞升高更为显著,甚至出血可见红细胞。血行感染之急性前列腺炎则尿液检查可能正常。

1.2前列腺液常规前列腺炎常伴前列腺液检查的异常。若为急性感染性前列腺炎,为避免按摩引起感染扩散,不作前列腺液检查。

(1)检查方法:采用目测性状检查前列腺液的颜色、性状、量。前列腺液直接涂片进行显微镜观察,也可染色后作细胞形态的观察或寻找细菌。

(2)标本采集和要求:按摩前列腺时,手法要轻柔,从两侧叶开始,每侧2~3次,再从腺体两侧向中线各挤压2~3次,然后再从中线向肛门口按压2~3次,再挤压会阴部尿道,取出前列腺液进行检查。如果挤压后没有前列腺液滴出,可用手挤压后尿道,从后尿道顺尿道推移,亦可取到少许前列腺液涂片检查。

(3)参考值:正常前列腺液呈乳白色,较稀薄;涂片镜检白细胞不超过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多量,均匀分布满视野或≥75%,报告为3+~4+,前列腺颗粒细胞<1/HPF,红细胞无或偶见,参考值为<5/HPF。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前列腺有炎症时前列腺液量减少甚至无液可采,颜色可呈黄色或红色,有的可变混浊,黏稠度增高。

前列腺炎时可见红细胞,但精囊炎、结核、结石、恶性肿瘤或按摩手法过重也可使前列腺液中出现红细胞;前列腺炎时,白细胞增多且聚集成簇,炎症严重时,可见大量脓细胞团块并使前列腺液异常黏稠,若炎症好转,白细胞会减少。但白细胞的增多也可能是假象,前列腺按摩液中大量白细胞可能来自尿道疾病(尿道炎、尿道狭窄、湿疣和憩室),健康男性在性交和射精后数小时,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也可增多;前列腺炎时,可见卵磷脂小体减少、分布不均或聚集成堆,炎症严重时卵磷脂小体消失;前列腺炎时,前列腺颗粒细胞可增多至10倍,但正常老年人也可见颗粒细胞增多。前列腺液检查若见到滴虫,即可诊断为滴虫性前列腺炎;瑞氏染色若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为过敏性或变态反应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检查用于判断治疗效果时,因男性尿道较长有一定容积,而且按摩的部位手法不同,获得的结果也有差异。故不能以一次结果做出判断,一般认为三次或三次以上检查结果正常,方可认为前列腺炎已经痊愈。

1.3血常规前列腺急性感染时,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慢性前列腺炎一般不会引起血象的显著变化。

2特殊检验项目

2.1前列腺液或尿液病原体检查几乎所有的急性前列腺炎、约5%的慢性前列腺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若能检出病原体或病原体抗体,可以对因治疗,提高疗效。

(1)检查方法: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或抗酸染色检查;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酶联免疫测定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抗原;近年来还采用PCR技术检测前列腺液内的微生物。

(2)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若在前列腺液或尿液中检出微生物,不能直接认为就是引起前列腺炎的病原体。通常认为尿液革兰阴性菌菌落计数>105CFU/ml为感染所致,菌落计数<104CFU/ml可认为是污染造成的;因革兰阳性菌分裂较慢,故尿液菌落计数>103CFU/ml即应考虑感染的存在。前列腺液中菌落计数>5000CFU/ml即可考虑细菌性前列腺炎。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分枝杆菌等。

(3)方法学评价: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容易漏检,而且光从形态学上难以判断是正常菌群还是病原体;培养法阳性率约65%,结果较准确并同时有药敏试验结果,但需时较长,可能会延误治疗;酶联免疫测定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的是病原体的抗原,检测快速,但尿道也存在正常菌群,标本采集时容易污染,产生假阳性;若血清中检测到病原体抗体,可能是前列腺炎的病因;PCR检测快速准确,所需标本量少,理论上只要有一个病原体存在就可以检测出来,但该方法容易污染导致假阳性。

2.2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定位培养(四杯法)此方法是由Meares与Stamey在1968年提出,并经过多次改进而来,可用来判断感染来源。

(1)检查方法:标本离心镜检并进行细菌计数培养。

(2)标本采集和要求:将患者外阴清洗干净,留取前段尿液5~10ml(VB1);然后排尿约200ml后,再留取中段尿液5~10ml(VB2);排净尿液后,按摩前列腺收集前列腺液(EPS);采集前列腺按摩后最初排出的尿液5~10ml(VB3)。将所取得的标本送检。标本采集应该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标本采集,采集前嘱患者多饮水,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VB1培养可以反映下尿路的感染情况,VB2反映上尿路的感染情况,EPS和VB3都反映前列腺的感染情况。VB3或前列腺液标本培养物中病原体数须达5000CFU/ml以上,且VB1与VB2须无菌或在病原体数在300CFU/ml以下;或VB3和前列腺液标本的病原体数为VB1和VB2的10倍以上,才能认为感染来自前列腺。但在临床应用中,不可死板套用。严重急性前列腺感染时,VB1中也含大量病原体;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由于前列腺液的过度分泌,可使VB1中含较多量的病原体和正常菌群;经过抗菌治疗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病原体数量减少,少于5000CFU/ml也很常见。

参考文献

[1]林奇龙.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病原体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监测[J].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2]范召应,钟红兴.慢性前列腺炎所致男性不育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200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