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活动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主要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优化活动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主要途径

张英苗

(河北唐县雹水乡西雹水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途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161-01

摘要:思想品德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优化活动来实现,优化活动需要教师的创造性设计,精心的布置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优化活动;思想品德课;精心设计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教师要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搞好教学。

一、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进行活动中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

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

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二、优化活动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目标。

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思品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有关。

1.目标要有针对性。

有成效的活动应有意识、有目的,设计活动化的思品教学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现实,更有针对性,提高达成度。

2.目标要有发展性。

即活动目标的提出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优化思品课教学素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和好书交朋友》这一课,学生已经初步懂得和好书交朋友会长知识、有助于学习这些道理。一段时间后交流读书体会,比一比读好书与读不良书籍的不同后果;让学生上网阅读,学会进入“儿童书库”,怎样挑选合适的书来阅读及下载名言佳句。这样,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由“纸上谈兵”走向“实际演练”,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就会使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三、活动的方法

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增加课的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第2册中《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及如何去爱护。可让学生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外实地考察调查,了解绿化现状;可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随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讨论如何爱护花草树木。还可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手来,如亲自栽一些花草树木,设立“爱绿”公益标牌等。这些教法应该说都比在课堂上的空洞说教要有效得多,“后劲”更足,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应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竞赛等,适当运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模式,解决一些“德育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如教学《爱护名胜古迹》,可让学生看有关肆意破坏名胜古迹(如乱涂乱画等)的录像,讨论研究解决的办法,对于好的方案寄给园林管理处或新闻媒体。也可让学生自做标语牌、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进行宣传等。活动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结合、自主交流,教师只作适时调控、引导,这样形成了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

(三)注重学生的情意性。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补充一些鲜活的素材,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放投影片,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形成道德认识。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带学生上网阅读有关重大新闻事件,如美国侦察机撞击我国飞机等,并让他们发表意见,或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延续体验,形成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感情冲突中形成的情感体验,感触最为深刻,但是有效持续时间比较短暂,有些孩子一会儿还是情绪激动,一会儿就移情它处,反应冷淡,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分散得比较快。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延伸活动,保持学生兴奋点,在课后活动中巩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促动学生良好品德的持续发展。在教授完《我与小动物》最后一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外活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一种小动物来饲养。让学生在自己饲养的过程中培养和动物更深厚的感情,体会更多的乐趣,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目的。

当然,由于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课后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障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给予应有的辅导、帮助。